与西方的“鬼节”——万圣节那天,人们乔装打扮、举办派对的狂欢景象不同,在中国的“鬼节”这一天,人们放河灯、焚纸锭,祭祀祖先,肃穆庄严。
农历七月十五在中国民间俗称“鬼节”,在道教中被称为中元节,佛教称盂兰盆节。
“鬼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列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与西方的“鬼节”——万圣节那天,人们乔装打扮、举办派对的狂欢景象不同,在中国的“鬼节”这一天,人们放河灯、焚纸锭,祭祀祖先,肃穆庄严。
其实,不止东西方过“鬼节”的风俗不同,就连“中国鬼”和“西方鬼”也根本不是同一个“物种”。
你说的“鬼”是什么鬼?
在中国人的原始信仰中,“畏鬼神”和“敬天”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
《礼记》有云,“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说文解字》则说,“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鬼阴气贼害,从厶。凡鬼之属皆从鬼”。
简言之,所谓“鬼”就是人死后,有鬼头、人身,带有奸邪害人属性的“阴气”;从“鬼”的字也大多与迷信、鬼神有关。
不过,“鬼”字虽为象形字,但它可不是对鬼的外貌进行了简化、抽象。它的本义是:祭祀仪式上巫师戴着恐怖面具扮鬼的样子。
甲骨文中的“鬼”字,上面是“田”字表示面具,下面是“大”字代表巫师,形象地描绘了一副巫师头戴面具的形象。
除了人喜欢“装神弄鬼”,中国的鬼也非常热衷于扮人。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先生就在《聊斋志异》描绘了许多光怪陆离、性格各异的鬼,装扮成人的样子,有许多还非常的可爱呢。
谈过了东方的鬼,咱们再来聊聊西方的“鬼”(Ghost)。
古代西方人相信人拥有灵魂,并将之写作Gast,中古英语中拼写改为Gost,后又在现代英语中改为Ghost。Ghost原本泛指活人或死人的灵魂,相当于来自拉丁语的Spirit(精神、心灵)。直到14世纪时,词义才变为专指死人的灵魂,即“鬼魂、幽灵”。
不过,词组Holy Ghost(圣灵)一词中的Ghost依然保留了原意。英皇钦定本《圣经》中的Holy Spirit都写作Holy Ghost。在一些西方的艺术作品中,Holy Ghost会以鸽子或火焰的形象出现。
至于被中国人翻译成“吸血鬼”(Vampire)、“魔鬼”(Demon)、“胆小鬼”(Coward)、“懒鬼”(Lazybones)、“酒鬼”(Alcoholic)、“色鬼”(Lecher)等等众小“鬼”们,它们和Ghost其实没有半毛钱关系。不过,有吸血鬼、魔鬼元素的西方故事确实和中国源远流长的神怪传说有得一拼!
在日本,盂兰盆节的重要程度仅次于春节
盂兰盆节起源于印度,后来从中国传到日本,带有佛教色彩。“盂兰”来自佛经故事梵文“Ullambana”,意为救度亡魂倒悬之苦。相传佛家弟子目连的母亲坏事做尽,死后受饿鬼之苦,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以百味五果供养僧人,集合众僧力量使母亲解脱。
▲旅居美国加州的日本侨民准备参加盂兰盆舞表演,以迎接盂兰盆节。(中新社资料图片)
日本采用新历后,盂兰盆节一般在阳历8月15日度过。日本保留了盂兰盆节的宗教色彩和仪式感,加入了世俗化的祭祀。按照传统,日本人会在节日点迎魂火迎接祖先的魂灵回家来,同时供上细面和时令蔬菜等慰问祖先的魂灵。还要集体跳盂兰盆舞。这本来是表达了离开地狱的人们的喜悦,现在已经变成了具有各地特征的民间舞蹈了。
▲旅居美国加州的日本侨民起舞迎接盂兰盆节。(中新社资料图片)
对日本人而言,盂兰盆节的重要程度仅次于春节,虽然这一天没有被定为全国的法定节假日,但大多数公司在制定全年假期时,都会把这一节日因素考虑进去,安排员工的假期,短则3天,长则10天。对于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日本人来说,一年一度的盂兰盆节回家祭祖,也是和家中老人团聚的好时机。
到节日期间,日本的各大城市与春节时期的北京、上海相仿,偌大的东京、大阪城不再忙碌,地铁空空荡荡。在农村,室外墓地往往在住宅附近,家中也大多设有魂龛。在城区之内,则是以墓园祭扫为主,日本人会带上菊花或是白色的花朵、水果等到墓前祭扫,如果逝去的亲人好烟酒,他们也会供上酒和点着的香烟。在墓前,口中喃喃,心里念念,同已故的亲人叙说现状,既为尊重,也是倾诉,祈求祖先的保佑。
传承习俗更传承孝道文化
“说到七月盂兰节,许多人第一时间想到鬼,觉得很恐怖,其实盂兰节不止如此。”香港潮属社团总会盂兰胜会保育工作委员会副主席胡炎松表示,盂兰节除了施鬼、拜神祈福,亦具有孝亲报恩的文化意义。
中国社会崇尚孝道,中元节(盂兰盆节)则是中国孝道文化的重要体现。千百年来,每逢中元节,民间便会通过烧纸钱、放鞭炮、祭亡魂等方式表达对故人的追思。今天,人们祭祀方式更加多元化,除了烧纸钱、放河灯等传统方式,献上一束花、点上一根蜡烛,以先人名字植上一棵树、召开家庭追思会、网上开设纪念馆等绿色环保方式也成为了很多人的选择。
▲8月26日晚,资江河上漂放的河灯。(图片来自中新社)
8月26日晚,广西桂林市资源县举办第二十七届民族传统河灯歌节,一盏盏色彩艳丽、造型各异的河灯沿江漂放,万盏河灯漂在资江的场景,犹如“银河”洒落人间。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华人老家”山西洪洞大槐树也会举办中元节祭祖大典。按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槐树祭祖习俗”的传统仪程,在祭拜古大槐树后,依次进行“迎请神主、敬香通神、典帛安神、敬献供品、奠酒献礼、敬致祝文、敬献乐舞、饮福受胙”等各项环节,祭拜移民先祖,祈福国泰民安。
▲中国南方人家家户户在中元节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就是鸭子。(中新社资料图片)
广西民众过“鬼节”有吃鸭子的习俗,这一天,鸭子成为当地民众餐桌上的主角,柠檬鸭、啤酒鸭、白切鸭、酸梅鸭、烤鸭等“花式”吃法层出不穷。
▲位于香港大窝口的盂兰胜会。(中新社资料图片)
香港的盂兰文化,很大部分是受潮汕族群影响。据记载,最早启建盂兰胜会的是笃信佛法的南朝梁武帝,其后在民间盛行,由供僧渐转为施鬼,超度亡灵。盂兰胜会从潮汕而来,却在香港最为流行,这是人口迁徙的历史下,香港与盂兰文化结下的缘。“60至70年代,香港经济蓬勃发展,一些小商人发现支持盂兰胜会,生意真的会越来越好,捐钱的人也越来越多。”胡炎松说,香港经济带动了盂兰胜会的发展。
▲灵隐寺是国内佛教禅宗十大古刹之一,在每年的佛教节日——盂兰盆节时,都会推出相关的孝道活动。(中新社资料图片)
但无论祭祀方式如何变化,中元节作为孝道文化的承载者、传承者的角色从未褪色。正如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所言,中国人在所有人际关系上都以孝为原则。孝道文化的传承,对个人而言是修身养性,对家庭和家族而言则是规范人伦秩序、营造团结和谐氛围。如果放在国家和社会层面看,孝文化则有助于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甚至在社会稳定、国家统一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年一度的中元节则用千百年来的习俗,不断唤醒着中国人的孝文化记忆,倔强地坚守和弘扬着孝道文化,提醒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以及所有人的“根”在哪里。(完)
综合华舆客户端、中通社、《中国民族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