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长城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长城部分墙体近日却遭到严重破坏!文物被毁坏屡见不鲜,在各个国家均有发生,这种现象反射出民间文保意识薄弱。
近日,山西“省保”明代三十二长城被拦腰“斩断”的新闻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事件的起因了两名内蒙古人在三十二长城附近施工时,为了节省路程,用挖掘机将古长城原有豁口开挖成一个大缺口,以便于挖掘机从该缺口处通行。此事震惊舆论,也再次掀起一波文物保护的讨论热潮。
近年来,文物屡遭破坏的新闻屡见不鲜,从国内到国外,每每看到有文物受到损毁,都令人心痛不已。事实上,类似事件频发除相关部门对文物保护措施落后及监管工作不到位外,还暴露了社会文物保护意识的薄弱。
长城早已“伤痕累累”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金山岭长城景区。(图片来自中新社)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1987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山西省右玉县境内的三十二长城,得名于明长城进入右玉境内的第三十二个烽火台,现存较完整的边墙和烽火台,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纵贯桦林山,依山势而筑,有九曲十八弯之状貌,是山西明长城遗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雄浑辽阔的古代边塞风情闻名遐迩,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研究价值。尽管此次将三十二长城拦腰“斩断”的两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刑拘,但遗址所造成的破坏已不可逆转。
作为中华民族象征、被称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的万里长城保护情况一直十分堪忧。长城“受伤”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此前就有新闻报道称,个别游客用手掰脚踹的方式破坏长城,还有多人在八达岭长城墙体上刻划自己的名字。
多国文物频频遭“毒手”
在各国加强文物保护力度的今天,文物被毁事件仍屡屡发生。除了万里长城,这些年来,惨遭“毒手”的世界遗产不胜枚举。
作为中国五千年璀璨文明的代表文物,经常出境展览的兵马俑一再遭殃。2017年12月21日,美国青年迈克尔·罗哈纳为了寻求刺激,偷偷溜进富兰克林研究所展览区,将正在那里临时展览的中国兵马俑的拇指掰断,带回了家。尽管工作人员发现之后立刻追回拇指残片,但该文物受到的损害已不可修复。此外,早在1983年,中国兵马俑就曾在日本巡展时遭遇厄运。当时,一位参观者当众打碎展柜玻璃,推倒兵马俑。虽然该游客被迅速控制,但是这件“跨国出差”的兵马俑被彻底损坏。
▲图为参观者欣赏名画《蒙娜丽莎》。(图片来自中新社)
不少海外文物也难逃厄运。2022年5月30日,法国卢浮宫博物馆里,一名坐在轮椅上的“老太太”突然跳起来,冲向《蒙娜丽莎》,疯狂地在上面涂抹奶油,表情狰狞,还向四周扔玫瑰花。其实,这根本不是“老太太”,而是一个穿女装、戴假发的男人。而在此之前,《蒙娜丽莎》已被故意破坏了两次。1956年,一名参观者乘所有人不注意,向画作泼洒硫酸,使得画面下半部分损毁严重。2009年,又有一名俄罗斯女性在盛怒之下将杯子扔向《蒙娜丽莎》,结果撞碎了外面的玻璃。
同样曾遭到巨大破坏的的还有英国国家美术馆的镇馆之宝——梵高的《向日葵》,以及收藏于德国巴贝利尼博物馆、曾拍出过1.107亿美元天价的莫奈作品《干草堆》等。
保护文物,从你我做起
无论是古代的文物还是近现代大师的画作,都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积累下来的灿烂瑰宝,应得到妥善的保护。除了官方发力外,提高民间的文物保护意识同样重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注意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所遭受的破坏和威胁,于1972年11月16日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随后,英、法、中、日、韩等多国均出台了相关政策保护文物。
但是,保护文物不是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仅仅依靠官方机构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民众的大力支持,还需要大量的人力来加强文物保护的观念和思维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文物保护的行为和措施,不断培养个人、集体、社会乃至国家的文物保护意识。
在知识经济和新的信息时代下,借助新闻媒体和更多新兴的自媒体,加大对于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更加便于文物保护意识的形成。同时,以展览、讲座等方式进入校园,从青少年开始,增强其文物保护意识。“流动博物馆”“文物”“中国旅游”“国际博物馆”等概念深入校园、街头,向广大群众,发放文物保护宣传册和现场宣传册。
文物属于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长期社会活动中人类所遗留下来的具有艺术、科学以及历史价值的遗物、遗迹。它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印记,更是历史文化的见证。
综合环球时报、央广网、“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北京青年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