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多年前的古人竟然把“教科书”刻在石碑上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1694068743931

1800多年前的古人,把“教科书”刻在石碑上。只因在纸张尚不普及的古代,石刻碑文是文字流传后世最好的方式之一,带你认识熹平石经残石。

在纸张尚不普及的古代

石刻碑文是文字流传后世最好的方式之一

三个看点带你认识熹平石经残石

1800多年前的古人

把“教科书”刻在石碑上

汉武帝时期设立“大学”——太学

并任命老师讲授儒家经典

然而当时纸张尚不普及

也无法印刷

“教科书”全靠手抄

导致错误特别多

仿佛“盗版教材”

      来源:总台节目《如果国宝会说话》

汉灵帝熹平四年

蔡邕(yōng)等人提出

校订儒家经典文字

刻一套范本立于学校门前

用来刊误订伪

经过数年时间

7部经典、20余万字

(7部经典包括:《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

双面刻在46块石碑上

立在“大学”门口

学生们以此为据传抄、学习

并作为考试的唯一依据

史称“熹平石经”

      此残石存十四又二半字,内容如图中所注。据研究,该内容出自《春秋》。来源:辽宁省博物馆藏金石文字集萃

熹平石经对纠正穿凿附会、臆造别字

维护文字统一起了积极作用

是中国最早的官方石刻“教科书”

它的出现开创了文字校正之先河

此后历代都有官方刻石宣布经文定本

不仅是官方“教科书”

它还是官方“字帖”

     来源:辽宁省博物馆藏金石文字集萃

“教材出版小组”在刻碑时

不仅订正了文字内容

还规范了字体

熹平石经用笔方圆兼备

刚柔并济、端美雄健

是标准的八分隶书

因为只用了这一种字体

所以也叫“一字石经”

熹平石经一经“出品”

立刻成了当时所有读书人

梦寐以求的读经范本

学霸们争相前往

他们驻足观看、临摹誊写

背诵、练字一气呵成

甚至在学校周围引发了“大堵车”

     来源:辽宁省博物馆藏金石文字集萃

不能来的学霸也有“奇招”

他们让人铺纸捶拓

把熹平石经上的文字“复印”下来

既不损害石碑本身

又能拥有清晰、准确的官方“教科书”

极大方便了学习

这种捶拓技术

间接促进了雕版印刷的出现

颠沛流离成残石

目前已收集8000余字熹平石经

      来源:总台节目《如果国宝会说话》

遗憾的是

熹平石经刊刻完不久

便连遭战乱

开启颠沛流离的“命运”

      来源:辽宁省博物馆

南北朝时期

北齐权臣高澄将熹平石经

从洛阳迁往邺都

结果半路掉进水里

最终只有不到一半的熹平石经到了邺都

隋唐时期

熹平石经不断被挪作他用

仅剩残石、残片四散乡野

曾经熹平石经前壮观的景象

被人们慢慢淡忘

自宋代以来

只留下偶尔发现的零碎残石

目前分别保存在多个博物馆中

如今人们已经收集到了

8000多个熹平石经文字

它们在等待破碎后的重聚

石虽冷硬字藏深意

熹平石经见证了历史发展的不同层面

不仅使经典得以流传

更对书法、印刷等方面

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完)

责任编辑:卜乐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