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杭州亚运会火炬传递正式启动。火炬作为亚运会的重要象征物之一,其设计思想源自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此外还藏有许多的黑科技。
距离杭州亚运会启幕还有两周。随着启幕时间的临近,亚运会的每一步进程都吸引着海内外体育爱好者的高度关注。8日,亚运火炬传递启动仪式于杭州西湖涌金公园广场举行。
此次传递过程亮点颇多。火炬不仅承载了传递圣火的功能,更包含着诸多文化内涵。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火炬设计蕴含了哪些含义,又使用了哪些黑科技吧!
11个地市接力传递,展示浙江自然风光
▲9月8日,入秋后的杭州西湖展现不一样的美,犹如一幅水墨画。(图片来自中新社)
当天,火炬传递收火仪式在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举行。此后,火炬将在湖州、嘉兴、绍兴、宁波、舟山、台州、温州、丽水、金华、衢州依次传递,分别由170名火炬手完成各城市8至9公里的传递路线,并于20日回到杭州完成最后一站传递。
本次火炬传递路线在遵循国际大赛惯例的前提下,对外展示了浙江各地的自然风光和发展特点。以杭州“锦绣繁华新天堂线”为例,主要围绕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城市发展脉络,从璀璨夺目的良渚文明曙光,到“晴好雨奇”的西子湖,再到奔竞不息的钱塘江,生动体现了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活力之城、生态文明之都”的城市定位。
火炬不仅有颜值,还有内涵
此次传递的火炬是杭州亚运会的重要象征之一,它被命名为“薪火”,寓意中华文明薪火相传。据悉,其设计思想源自浙江良渚文化。
▲6月15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莫角山遗址。(图片来自中新社)
随着申遗成功,近年来,良渚文化成为中外考古界的热门话题。良渚文化的发现,特别是良渚古城遗址的发掘,无可争辩地实证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也系统展示了包括权利体现、等级礼制在内的早期中国文明的基本模式。
此次杭州亚运会的火炬以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为表征,以人文历史和山川风物为主干,既是对中华文化的致敬和传承,也向世界展示了真实、立体、全面的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
▲9月4日,杭州亚运会火炬展示。(图片来自中新社)
火炬整体设计匠心独运,上半部分颜色为“丹桂金”,从“腰线”往下渐变为亚运主题色“虹韵紫”。火炬整体高730毫米,净重1200克。炬基,以八条水脉为文明之脉,代表浙江八大水系;炬身,以良渚螺旋纹为演化,形似指纹,自然交织,精致细密;炬冠,以玉琮语意为特征,方圆相融,昂然而立;出火口设计源自“琮”最早的甲骨文字形,寓意“光在内周而复始”。火炬整体轮廓曲线犹如手握薪柴,在动静之中迸发出由外向内融合的运动员力量感和汇聚态势,既展现了“浙”里的风情,又彰显了华夏的风韵,传承文明之光,传扬体育精神。
黑科技加持,火种长燃不息
考虑到火炬传递将在公共开放区域进行,为使火炬能保持长时间的户外燃烧,并适应多种复杂的天气环境,“薪火”火炬历经2年研发制造,运用了数项自主研发专利技术。
▲9月4日,展出的火炬(细节)。(图片来自中新社)
防风技术是保障火炬燃烧的首要条件。“‘薪火’在坚持不破坏外观的前提下,在燃烧口内置了隐藏式进风口。”火炬制造技术团队负责人俞瑜说,当燃烧的火炬遇到大风时,火焰会缩回炬身内。为此,技术团队给火炬上了“多重保险”:采用了部分预混的燃烧,再加上钝体稳流和旋流稳流,通过“三重稳焰”来保障火炬防风。“等到人跑动、有风速时,火焰又能及时从炬身中喷出,保证不熄火。”
面对大雨时,“我们采用了大孔导流防雨技术,实现火炬在大暴雨情况下燃烧5分钟以上不熄灭。”俞瑜称,简单来说,就是在火炬燃烧口安装了密簇网。通过网上的小孔防止雨水落下堵住喷嘴,通过大孔对雨水导流,提升防雨性能。
在诸多高科技加持下,“薪火”从根源上实现了火力最大化和防风、防雨性的最强化,确保火焰能在8级暴风和大雨状态下持续燃烧,且火种仍清晰可见。
科技与文化融合,此次火炬传递活动的开启,正式奏响了亚于体育盛会的宏伟前奏。
综合中新网、央视新闻、“杭州第19届亚运会”微信公众号、新华社、北京青年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