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两国间都引发极大关注的“在美展出兵马俑拇指被盗案”,近日终于宣判。自兵马俑对外开放,先后吸引200多位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
2017年12月21日,美国男子迈克尔·罗哈纳(Michael Rohana)潜入费城富兰克林博物馆,折断并盗走一尊正在展出的中国兵马俑的拇指。虽然后续被盗拇指被找回,这一事件仍引起广泛关注。近日,这起在中美两国间引发极大关注的案件终于宣判。
秦始皇陵兵马俑作为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早已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也成为许多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必打卡”景点。
六年旧案终宣判,外籍粉丝“为俑狂”
▲2013年2月20日,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观众观看中国秦朝出土兵马俑。这是美国首次展出以中国秦朝为主题的大型文物特展。(图片来自中新社)
6年前在中美两国间都引发极大关注的“在美展出兵马俑拇指被盗案”,审理过程几经波折,近日终于宣判。当地时间2023年9月6日,费城联邦法院地区法官肯尼(Chad F.Kenney)判处迈克尔·罗哈纳五年缓刑。助理检察官牛顿(K.T.Newton)表示,罗哈纳或许无意引发国际事件,但他的行为已对国际文化交流造成“永久损害”。
她还提到,法官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国陕西历史博物馆管理人员的信,其中写道,“迈克尔·罗哈纳的行为不仅对兵马俑本身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害,而且危及了人类文明的传承。”
据报道,罗哈纳在费城联邦法院听证会上,向家人和中国政府致歉并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悔恨,称自己没有任何借口为这场醉酒恶作剧辩解,“历经此事,我明白这些考古文物应获得极大尊重,它们是不能被乱动、弄乱或损坏的。”
元首们纷纷“入坑”
同样见到兵马俑就不理智的还有一名德国大学生,他在杭州学习行为艺术专业时,由于太痴迷秦始皇兵马俑,花费一个星期的时间仿制了一件兵马俑服装,随后跳入西安兵马俑坑中。而他也成为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建馆27年来,首个跃入俑坑的游客,还是个“歪果仁”。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也是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自1979年10月对外开放以来,先后有200多位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过兵马俑。而第一位“入坑”的外宾是时任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
▲陕西西安,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宏伟壮观的一号墓坑,居前的都是已完成文物修复的秦俑士兵。(图片来自中新社)
1979年,玛格丽特二世和亨里克亲王一行参观秦兵马俑坑时,提出要“下坑”去参观。女王激动异常,没等工作人员搬来梯子,便迫不及待地纵身跳入兵马俑1.5米的深坑中。
此后,博物馆工作人员报上级研究批准作出一条规定:以后可以安排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下坑参观。
有了丹麦女王在参观之路的“开辟”,后面领导人来参观兵马俑,都纷纷“入坑”。而平时严肃的国家领导人们,在参观兵马俑时,皆化身“问题小孩”,对这一两千年前的陶俑充满了好奇心。
1984年4月,美国前总统里根下坑参观兵马俑时,风趣地说:“它不会踢我吧?”。当时他还发现有一武士俑无头,便问:“它为什么没有头?”并开玩笑地说:“可以把我的头给它安上。”走出俑坑时,里根总统又回过身把着栏杆,幽默地对兵马俑军阵说“解散!”
2004年,俄罗斯总统普京来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参观时也提出了很多经典的问题:“陶俑的鞋子为什么各不相同?”“陶俑的身后怎么带着两个环?”“鞍马怎么没有脚镫子?”“秦朝的马为什么都不高?”“铜车马的车轮子上突出的部位叫什么?”“这个部位怎么没装兵器?”
不看秦俑,不算到过中国
▲陕西西安兵马俑景区,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图片来自中新社)
除了对兵马俑感到好奇之外,许多外国政要在参观之后都对这一震撼世界的文化遗产赞不绝口。
1978年9月,希拉克在参观完兵马俑后惊叹道:“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兵马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于是,“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说法不胫而走,如今也已成为秦兵马俑的代名词。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作为唯一一个先后五次参观兵马俑的世界名人,曾留言:中国的辉煌永远不会结束,兵马俑就是中国将会拥有光辉未来的证明。
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参观西安秦兵马俑博物馆,赞叹兵马俑“太伟大了”。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则意犹未尽的用中文留言:“人间奇迹,举世无双”,由衷表达出他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之情。他还用英文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秦兵马俑是人类共同的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将它列为世界共同遗产。我被中国丰富的文化所震撼,并希望这些遗产能够被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保留。”
兵马俑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是属于全世界的文化财产,不仅为人们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壮丽历史,也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许多外国游客及政要们不远千里来到西安,不仅是对有五千年历史的“神秘”东方的向往,更是对中华文明的热爱。不过,这份爱不应脱离理智的束缚,作为世界古代文明的珍贵遗产,兵马俑理应得到全球的保护和传承,而非破坏与轻视。
综合北京日报、人民网、“CCTV4”微信公众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