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讲述了这位“原子弹之父”坎坷而辉煌的一生。鲜有人知的是,在他的身后还有三位中国人,同样为科研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日,诺兰最新力作《奥本海默》正在热映。影片讲述了“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坎坷而辉煌的一生。然而鲜有人知的是,在奥本海默的身后还有三位中国科学家,他们同样为科研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最喜欢看到的,就是杨振宁、李政道走在普林斯顿的草地上”
1946年,时年22岁的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赴美国留学,在芝加哥大学师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49年夏天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他也在此第一次接触到了时任该研究院院长的奥本海默,这是他们友谊的开始。此后,他们共同撰写的《量子力学基础》,被认为是量子力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除杨振宁外,还有一位在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的中国学生,便是李政道。二人同在异乡,交往甚密,经常一同出游并探讨学术。毕业后,李政道受奥本海默邀请,前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与杨振宁成为同事。
在此之后,这两位极端聪明且同样酷爱物理的人时常聚在一起探讨问题,奥本海默曾说,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振宁、李政道走在普林斯顿的草地上。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中国人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也是物理界的一次重大突破。奥本海默对此表示了由衷的祝贺和赞扬。
▲2023年8月25日,上海,导演诺兰新电影《奥本海默》在IMAX电影院点映人气高。(图片来自中新社)
“她是卓越的世界公民,和一个永远的中国人”
在电影中,还有一名华人女性科学家,不是谁的家属,而是奥本海默直接邀请的科研人员。她就是美籍华人物理学家、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女性会长、被誉为“东方居里夫人”的吴健雄。奥本海默亲切地喊她“JieJie”,与中文中的“姊姊”音调相近,喊起来更为亲切。
1936年,出生于江苏省的吴健雄离开家乡远赴美国留学,并于1940年获得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前往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在哥伦比亚大学原子弹重点研究实验室进行研究。1944年3月,作为奥本海默学生之一的吴健雄,加入了“曼哈顿计划”。
在“曼哈顿计划”中,吴健雄主要参与浓缩铀的制造工作,并负责辐射检测的研究工作,解决了连锁反应无法延续的难题。1957年,吴健雄与她的团队成功证明了杨振宁与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正确性。
在正式场合,吴健雄总以一袭中国旗袍亮相。2021年2月,美国邮政署发行了一张纪念人物“永久邮票”,这张邮票上,吴健雄身着中式旗袍,尽显东方女性的优雅。纵使在国外获得重多成就和荣誉,但作为一名中国人,吴健雄始终难舍对祖国的眷恋。她的晚年一直都迫切的想要回国,在她逝后,她的墓碑上写着“她是卓越的世界公民,和一个永远的中国人”。
▲2023年8月25日,上海,导演诺兰新电影《奥本海默》在IMAX电影院点映,其完整传记影片有望领衔暑期档后的进口大片票房。(图片来自中新社)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在中美长达20年的冷战中,许多身在国外的中国科学家都饱受思乡之情,却迟迟无法归国。直到1971年7月,中美关系迎来破冰的关键之年。吴健雄、杨振宁、李政道等离乡数十年的中国人终于得以回国。
1973年9月22日,吴健雄夫妇时隔37年终于回到了的祖国大陆,并受到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自此以后,吴健雄一直致力于加强同祖国的交流,先后受聘为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校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她将所有积蓄都投入了基金会中,用来支援祖国的建设和发展。
1972年,李政道回国。1971年7月,杨振宁也在中国政府的暗中协助下,坐上了巴黎飞往上海的飞机。在下榻的北京饭店里,他被偶然看到的一句口号“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所触动。
在之后几十年时间里,杨振宁还做了大量促进中国科技发展以及中美交流的工作。如今,杨振宁早已放弃美国国籍,重新回到中国人的身份。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仍然在用自己的努力,为中国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
他们都曾是旧时中国的普通儿女,因醉心科学而冲破时代硝烟,潜心钻研,走向世界。作为“奥本海默”背后的中国人,他们虽然未在电影中现身,但他们的贡献始终会被时代铭记。(完)
综合新华社、中国青年报、潇湘晨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