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雕花、中式云纹,圆明园7根石柱从挪威“回家”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697621879738

2023年10月13日,圆明园7根流失海外的西洋楼汉白玉石柱回归圆明园博物馆,阔别一个世纪,他们回家了。

10月13日,流失海外百余年的7根圆明园石柱回归故土,并首次在圆明园遗址公园正觉寺“最上楼”与公众见面。历经百年辗转,几经周折,7根总重超过2.6吨的石柱终于重新回归祖国,成为继原位于西洋楼海晏堂的马首铜像后,又一批回归原属地的圆明园流失海外重要文物。

历经10年,石柱终“回家”

      ▲2023年10月14日,在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正觉寺拍摄回归的石柱。(图片来自中新社)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在圆明园等皇家园囿大肆劫掠。经此大劫,圆明园的建筑构件、山石碑刻等逐渐被大规模盗用、售卖,并在市场上流通。此后五十年间部分文物被转卖、出售,也有部分被捐赠给西挪威装饰艺术博物馆,供其收藏、展出,圆明园石柱就位列其中。从此这些石柱便漂泊异乡,陈列在挪威卑尔根的展厅里。

2013年8月,北京中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黄怒波在北欧参加活动时,获邀参观科德博物馆时见到了展示的圆明园石柱,他当即向爱兰德表达了希望圆明园石柱回归故园的愿望。经过科德博物馆基金会与董事会的反复商议,科德博物馆内部就石柱重归故园一事,达成了一致意见。

历时十年,终于在今年,在多方共同努力下,7根石柱以“文物”名义成功入境中国。6月20日,这些总重超过2.6吨的石柱安全运抵北京,21日正式交回并入库于圆明园,这些石柱得以顺利“回家”。

“混血”圆明园

      ▲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图片来自中新社)

乾隆十二年(1747年)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间,乾隆皇帝在长春园中引进了一组欧式园林建筑,称为“西洋楼”。当时,宫廷内活跃着大量西方传教士。乾隆遂命意大利人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法国人蒋友仁(Michel Benoist)等参与西洋水法工程的设计。

西洋楼区域的修建吸收了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建筑风格,有些室内装潢还与法国的凡尔赛宫相似。与主体建筑不同,在圆明园西洋楼复原图中,西洋楼并非西式建筑屋顶,更偏向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琉璃瓦屋顶。外加太湖石与竹亭等元素,为其增添了不少东方格调。因此有人打趣地把西洋楼比作一位身着西装,头戴一顶中式小圆帽的中国人。“圆明园是东西方园林建筑艺术精华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之间和平交流的成果。”北京外国语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执行院长吴浩说。

200多年前,参与建造的东西方匠人实现了把追求“师法自然”的中国造园艺术与西方讲究“按对称和比例”的规则设计有机结合。这或许是圆明园的拥趸遍及海内外的重要原因。

细节之处体现“中西合璧”

      ▲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图片来自中新社)

此次回归的石柱共7件,均为汉白玉材质,通高约80—92cm,立面有雕花造型,品相较好,推测均来自西洋楼遗址区。

圆明园西洋楼建筑以木质梁柱为基础,通过用砖砌筑内墙,外部包以汉白玉等石材的方法建造。其建筑主体常在建筑上设立石柱作为望柱或栏杆连接物使用,同时还具有装饰的作用。回归石柱正面纹饰以西式番花、贝壳纹等西洋雕花为主,侧面花瓶内花束则以具有吉祥寓意的牡丹、玉兰、荷花、菊花等中国传统花卉为主,圭角卷云纹、开窗的海棠线雕刻方式等亦与中国古建望柱、栏板相同,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文化内涵。

部分两侧没有雕花的石柱为建筑上的联排装饰物,两侧饰有花瓶或花纹的石柱则用于楼梯或楼层平台栏杆部分,花瓶的样式则是配合栏杆形制雕刻而成。

历尽坎坷,圆明园石柱终于回家。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刘阳表示,“这些石柱是继马首铜像后,第二批从海外回流到圆明园的重要文物。与其艺术价值、文物价值相比,回归这件事本身的价值更高。”如今,仍有1500余万件文物流失在海外,圆明园石柱的回归让我们看到了更多文物回归的可能性,也期待更多流失文物早日回家!

综合中新社、人民日报、新京报、北京晚报、“新闻联播”微信公众号等

责任编辑:佳蕾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