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牛仔之都”的中国文化印迹

来源:参考消息 1697787096000

即使近年来中美关系陷入低谷,但有“世界牛仔之都”之称的美国得克萨斯州小镇班德拉却能让游客感受到中美关系在民间层面不一样的温度。

▲图片来自参考消息网。

近年来,中美关系陷入低谷,美国一些政客疯狂鼓噪美中对抗,煽动民众反华情绪。然而,参考消息网记者今年夏天驱车前往有“世界牛仔之都”之称的美国得克萨斯州小镇班德拉时,却感受到了中美关系在民间层面不一样的温度。

老派读书会偶遇《冬牧场》

小镇地处得州西南的乡村地带,这里丘陵连绵起伏,白人占人口的95%。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这里是美国主要赶牛道之一“大西部牛道”的起点。牛仔们骑着马,从这里驱赶成千上万头得州长角牛越过大平原,一路向北前往市场。牛仔文化不仅塑造了得州,也刻入美国大众文化的DNA之中。

小镇上没有中餐馆。据介绍,疫情前有过一些中国游客,但数量不多,疫情暴发后就鲜见踪影。虽如此,短暂逗留里,却总在意想不到之处发现星星点点的中美交往留痕。令人惊诧又感动地认识到,中美民间交往堪称润物无声。

比如,在加油站加完油,随手拿了份免费地方小报《班德拉通讯》,发现登载着这样的消息:班德拉图书馆将首次举行老派风格的编织读书会——参与者仿照昔年美国“老西部”女性,聚在一起一边钩织,一边共同读书。而选择的第一本书赫然是中国女作家李娟所著的《冬牧场》(英译本),这本书主要描写的是新疆哈萨克牧民的冬季生活。

又如,在小镇附近一家咖啡馆,上年纪的女服务员看到东方面孔,便热情地主动攀谈,说她第一任丈夫生前是音乐学院老师,教过很多中国学生,其中一位回北京后举行婚礼时还邀请过她。

班德拉小镇数公里外,一小段尘土飞扬的乡村土路走到尽头,便是迪克西杜德牧场,它已有120多年家族经营史了。牧场里,开着紫罗兰,种着石榴树。居然还砌着一张土制乒乓球台,一根薄木板条横在中间充当球网。说起来美国人是爱打乒乓球的,在学校、酒吧,甚至很多美国人家里,都有乒乓球台。半个多世纪前,“乒乓外交”助中美关系破冰,当非偶然。

黄昏时分,在牧场的篝火坑旁,74岁的小镇音乐家卢·皮尤特尔博抱着吉他,为前来体验牛仔文化的游客弹唱牛仔歌曲。闻听记者来自中国,老人说他在牧场唱了几年,还没有见过中国游客。他马上邀请记者点唱“中国人熟悉的牛仔歌曲”,还特意向大家介绍,马镫就是中国人发明后传向世界的。

“相似之处多于不同”

中美交往的留痕,印染着历史的沧桑,当然不会只有一种色彩、一种维度。在班德拉小镇上的边疆时代博物馆,记者惊讶发现馆里陈列着至少数十件精美的中国古代文物,有编钟、锣、铃等,还有一些小件青铜器。一个奇特的瓷碟上,彩绘着大约700张人脸,被博物馆命名为“七百兄弟”。馆方表示这些文物都搜集自百多年前的中国。

展品说明显示,这批中国文物的捐赠者名叫路易莎·戈登,本是英国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她跟随身为英国皇家海军军官的丈夫基思·戈登辗转欧陆、非洲、土耳其、印度、中国、墨西哥、加拿大和哥伦比亚等地,晚年移民美国,落脚得州。她与博物馆一位早期创始人是朋友,因而立遗嘱把这批文物捐赠给该馆。馆方介绍说,她对编钟、锣、铃这类文物情有独钟,这方面可能算得上是世界上最丰富多样的个人收藏。

路易莎于1941年4月在圣安东尼奥去世,终年70多岁,博物馆没有她的更多信息,甚至不知她的出生年月。博物馆没有为她的捐赠单辟展厅,让它们与各种小镇与得州旅游纪念品,甚至美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生活》画报等旧刊相邻。很突兀,仿佛割裂的时空并置在一起。但谁能说得清,它们会不会牵动偶然造访的参观者对遥远东方的好奇心呢?

美国乡村居民多数是共和党人,得州又是美国最大“红州”。在班德拉,不仅共和党选民占压倒性多数,其中还有大量前总统特朗普的拥趸。边疆时代博物馆义务讲解员特雷莎·多伊尔-纳尔逊告诉记者,就在不久前,小镇上还有人专门开了一家“特朗普商店”。

在采访迪克西杜德牧场老板克莱·康诺利时,他告诉记者:“人们应该互相喜欢,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小小星球上,有分裂,也有着非常相似的自我。”

康诺利虽未到过中国,但他说:“我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带我的家人去中国,去了解中国人是如何生活的……他们与我们相似,关心和爱他们的孩子和父母。我想亲眼目睹那种文化。我确实觉得我们的相似之处多于不同之处。”(完)

作者/徐剑梅

责任编辑:阿拓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