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四休三”争议背后, 全球“打工人”的工作时间演变史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698050477305

近日,随着耐克大中华区一封内部信流出,耐克将执行“新的混合工作模式”引发网友热议。

近日,随着耐克大中华区一封内部信流出,耐克将执行“新的混合工作模式”引发网友热议。10月23日,耐克方面对中新经纬表示,新模式是指周一至周四在办公室办公,周五可选择居家办公,而非网传的“上四休三”。

即便如此,舆论对于“四天工作制”的讨论仍然没有结束。在此之前,全球已有多家企业试行每周工作四天。这是在顺应新潮流,还是“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试验?职场“打工人”距离“上四休三”还有多远?

      ▲运动服装品牌耐克(NIKE)上海线下实体店。(图片来自中新社)

“实行四天工作制”?耐克否认

据媒体报道,耐克大中华区最近发布了一份内部信,宣布推出一种新的混合工作模式,即“上四休三,薪酬不变”。面对外界将其解读为“耐克大中华区实行四天工作制”的声音,耐克中国23日明确表示,新模式并非“四天工作制”,而是周五实行居家办公。

耐克认为,在疫情后的新常态下,员工需要更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和客户需求。通过实行混合工作模式,希望能够平衡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激发员工的潜能和创新力,同时保持与同事和客户的紧密联系。

此后,相关话题一度登上热搜,不少网友表达了对这种工作模式的“羡慕”。与此同时,也有网友表示,“还以为是店员也做四休三,原来是办公室员工一天居家办公”,“周五是在家办公啊,那还是要工作五天”,“居家办公不是躺着睡觉,省去通勤时间后全天在家随时待命,比办公室高效但也累多了。”

值得注意的是,耐克并不是第一家尝试四天工作制的公司。国内已有一些公司开始探索类似的做法。例如,在国内,旅游平台携程曾推出“3+2”混合办公制;网红考研名师张雪峰所在的公司峰学蔚来宣布实行“上二休一、上二休二”的休息制度。

      ▲图为机场特种车辆加油车工作人员为客机加油。(图片来自中新社)

“上四休三”,从实验到潮流?

全球范围内,在非营利组织“全球四天工作制”(4Day Week Global)的协调下,2022年世界各地对这一工作制进行了一系列试点……爱尔兰、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企业都参与其中,在不同国家采取的形式和效果各不相同。

在英国,“上四休三”已经从实验演变为一股潮流。在2022年6月到12月期间,英国有70多家企业和机构参与了“四天工作制”的试验。结果显示,员工缺勤率从每月2天下降到0.7天,离职率下降57%。研究还发现,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幸福感也有所改善。

然而,在美国,“混合办公”模式却遭遇到了不同的情况。有员工表示,他们早已经开始了过度工作,以避免成为下一批被裁员的目标。一些公司坚持着“996”的工作制,即每周工作九小时,每天工作六天,这使得“混合办公”的理念在美国受到了挑战。

在法国,受经济衰退的影响,许多企业表示,目前一周工作五天(每周35小时以上)已经无法满足需求,更不要说“四天工作制”(每周32小时)了。一些人认为,如果只有部分企业采用“上四休三”的工作模式,结果可能不太现实,因为某些市场(如国际金融和贸易)无法仅开展四天工作。

      ▲10月15日,民众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一处花海景观赏花拍照,度过周末时光。(图片来自中新社)

“打工人”的休息史从何而来?

四天工作制真的会成为世界潮流吗?来看看人类工作时间的历史演变过程,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潮流走向。

在人类认知演化历程的初期,人类与动物一样靠狩猎和耕种为生,因此并没有明确的“工作”和“休息”区分。后来,在中国古代历法中,一年被分为24节气、72候,即每五日为一候。因此,汉朝官员有“五日一休沐”的传统,后来唐朝出现了十天一休沐的“旬休”。

至于“周末”的说法,则诞生于近代科学迅速发展的工业革命时期。英文中的“weekend”首次出现在1879年的一本英国杂志上。英国人以其造词的天赋,在“week”(一周)后面加上“end”(末尾),以表示一周的结束。

实际上,使“周末”成为西方人生活一部分的,除了工业革命,还有宗教信仰和工会的影响。在信奉基督教的英国,礼拜日是去教堂的日子,自然无法工作,于是一周七天中有了周日休息的传统。到1908年,美国新英格兰地区一家磨坊,为了方便犹太员工遵守周六的安息日,允许有两天的周末,其他工厂随后纷纷效仿。因此,在大萧条时期,双休日这一工作制度逐渐固定下来。

在中国,人们习惯将每周工作五天、周末休息两天视为常态。然而,在1995年之前,无论是上班还是上学,中国每周只有星期日作为休息日。

尽管大量的研究和案例证明,缩短一周的工作时间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有助于改善员工的健康状况,提高员工滞留率。但对雇主来说,作为先行者采用这一模式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决策。

华南理工大学零工经济研究中心的研究员邹嘉亮指出,从公开数据和报道信息来看,全球各国每周工作时长的变化不一,而且原因复杂多样。这包括信息技术的进步,导致生产力提高和组织调整,例如远程办公、混合工作制和零工经济的兴起,以及疫情和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如企业裁员和缩短工作时间等。总的来说,“上四休三”和“混合办公”在全球尚未形成一致的趋势,不同国家和企业面临不同的挑战和机遇。(完)

综合中青在线、新华社、环球时报、中国网等

责任编辑:阿拓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