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虽是西方的“鬼节”,过节的人们却没有一点敬畏惧怕的意思,这与中国“鬼节”(中元节)时必定要祭祀祖先、庄重肃穆的传统,可谓大相径庭。
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万圣节,10月31日通常叫做万圣节前夜。
万圣节虽是西方的“鬼节”,过节的人们却没有一点敬畏惧怕的意思,每到万圣夜,当打扮的鬼模鬼样的大人们开始举办狂欢派对,小孩子们便提起趣怪样貌的杰克南瓜灯挨家挨户“Trick or treat”(不给糖就捣乱)去了。这与中国“鬼节”(中元节)时必定要祭祀祖先、庄重肃穆的传统,可谓大相径庭。
相异的风俗习惯背后,是节日的“仪式感”给人带来的身份认同和满足感。
Cosplay鼻祖“以毒攻毒”
▲10月28日晚,上海市民身着各式“万圣节”装扮,在枫泾路参加BFC枫径-勃艮第诡镇万圣限定市集,欢乐度周末。(图片来自中新社)
万圣节乔装的传统,起源于凯尔特人的萨温节(Celtic festival of Samhain)。大约2000年前,居住在现在爱尔兰、法国北部和英国这片区域的凯尔特人把每年11月1日作为新年,他们认为这一天标志着收获季节的结束和寒冷冬天的开始。对他们来说,新年前夜是生与死最接近的时刻,近到灵魂可以自由穿过。于是凯尔特人把10月31日,也就是新年前夜定为萨温节。在这一天,凯尔特人会向灵魂致敬。因为仍然心存恐惧,凯尔特人会点燃火把并且穿奇怪的衣服试图吓走鬼怪。
▲10月28日,香港特区市民身着各式“万圣节”装扮,在湾仔海滨参加“缤纷魔法嘉年华”,欢乐度周末。(图片来自中新社)
现代的万圣节已经逐渐演变成了一场狂欢,无论是餐馆、酒吧,还是游乐场都会延长营业时间、推出特色主题活动,打造“狂欢之夜”。以香港海洋公园为例,今年的“海洋公园哈啰喂(万圣节)全园祭”是疫情后规模最大,表演者最多的一届。园区设有六大主题惊吓鬼屋,通过在鬼屋内布置恐怖巨型旋转木马、怪异篮球场、破旧的学校礼堂、恐怖教室等场景,营造万圣节诡异奇幻氛围。随着夜幕降临,园内还会上演一系列魔幻魅力祭典和特色表演。
南瓜灯的由来
南瓜灯是庆祝万圣节的标志物。关于南瓜灯英文名字“Jack-O'-Lantern”的由来有很多种版本,其中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来源于18世纪的一个爱尔兰民间传说。
▲10月28日,香港特区市民身着各式“万圣节”装扮,在湾仔海滨参加“缤纷魔法嘉年华”,欢乐度周末。(图片来自中新社)
传说有一个名叫杰克(在17世纪的英国,人们通常会将不知其名的某个男的统称为“杰克”)的人非常吝啬,并且有着恶作剧及嗜酒的习性,因为曾经恶作剧了魔鬼两次,所以当杰克死了后发现,他自己既进不了天堂,又进不了地狱,只能永久徘徊于这两者之间。魔鬼出于怜悯,便给了杰克一点点煤,杰克用魔鬼给他的一点点煤炭点燃了萝卜灯(南瓜灯起初是用萝卜雕刻居多),他只能提着他的萝卜灯笼永久四处游荡。现今人们通常为了在万圣节前夜吓走那些四处游荡的游魂,便用萝卜、甜菜或马铃薯雕刻成可怕的面孔来代表提着灯笼的杰克,这就是南瓜灯的由来。
▲10月23日,境外采购商在第134届广交会上选购圣诞产品。(图片来自中新社)
西方人过节,中国人也没闲着。长期以来,中国是全球“圣诞订单”的汇集地,对于采购商来说,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是他们寻找次年圣诞新品的去处。第134届广交会第二期正在广州举行。与一众展位上充满喜庆圣诞氛围不同的是,在辽宁雅罗马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展位上,小幽灵、骷髅、蝙蝠等展品配上专门录制的背景音乐,一下子烘出了万圣节的恐怖氛围。展位边上,不时有来往采购商与身着万圣节服饰的业务员交谈。
文化有差异 新移民过万圣节“重在参与”
对于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和留学生来说,东西方迥然不同的文化差异,给他们带来了新奇的节日体验。
移民美国刚刚三年的张女士对当地华文媒体《侨报》表示:“我还是不太能接受西方人庆祝万圣节的方式,因为这都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忌讳的。说到底还是文化上有些差异,不过我也在学着适应,做一些比较应景的事情,比方说:烤个南瓜派,陪孩子一起做个南瓜灯之类的。”
▲10月21日,在美国芝加哥,表演者参加万圣节游行。(图片来自新华社)
另外,更有很多华人对万圣节持有“重在参与”的中立心态。现居阿罕布拉市(Alhambra)的赵女士表示:“虽住在华人社区,但每年一到万圣节,无论街道还是超市,节日的气氛就会很浓,所以我们也会在自家门前简单装扮一番,但通常不会像非常热衷万圣节的美国人一样,把房子装扮得非常古怪,我们通常还是以南瓜主题为主,一方面与西方万圣节的主题相符合,另一方面,也象征着秋天的丰收!”
1908年,法国人类学家范热内普首先提出“仪式”概念,认为仪式总是伴随个体或社群从一个确定的境地过渡到另一同样确定的境地;大自然本身也受昼夜、四季、枯荣交替的周期性控制,并体现在人类的生活中。仪式感就是仪式给人带来的安全和满足感,是身份认同感和责任感。
沉静或是狂欢,透过南瓜灯里的那点点烛光,默默感同身受着血脉亲情和生命悲欢,那一片刻,大概是无问东西的吧。(完)
综合中新社、中新网、人民网、《羊城晚报》、“华舆”客户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