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秋裤和暖宝宝,比起古人“花样过冬”可差远了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699260517000

当我们可以躲进暖气房、空调房的时候,古人又是怎样撑过一个又一个寒冬的呢?翻开历史你会发现,古人冬日取暖的智慧不仅令人惊叹,有的甚至沿用至今。

今天你被“冷”到了吗?

伴随大范围雨雪天气和冷空气来袭,中国多地气温骤降,东北甚至下起了暴雪,许多人感慨冬天来得猝不及防。寒潮之下,北京提前8天启动供暖,羽绒服也突然成了“双十一”的抢手货。即便如此,许多人还是觉得过冬艰难。

当我们可以躲进暖气房、空调房的时候,古人又是怎样撑过一个又一个寒冬的呢?翻开历史你会发现,古人冬日取暖的智慧不仅令人惊叹,有的甚至沿用至今。

皇帝同款御书房,竟然是“花椒味”的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古时候既没有空调,也没有暖气,因此古人为了抵御冬日严寒,便在房屋建筑上颇费了一番心思。从秦宫的“壁炉”“火墙”,到汉朝的“温室”“椒房”,无不体现出古人的聪明智慧。

早在新石器时代,半坡聚落的人们就在房屋门口处设置火盆、火塘,将炊事与取暖合二为一,既能够吸收门外吹入的氧气助于燃烧,又可以烤火取暖、阻挡冬季的寒风。但是这种靠厨房取暖的方式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冬天睡觉、洗澡的时候,还是难以摆脱严寒之苦。

秦代时,在贵族和皇宫内出现了同“壁炉”和“火墙”取暖的方式。考古学家在咸阳宫遗址的洗浴池旁曾经发现三处壁炉,推测为天子、嫔妃洗澡时取暖之用。整座浴室的构造非常考究,房屋四周的墙内、底部凿有筒瓦相扣的管道,作为壁炉、烟道,内部可存放木炭,引燃后可持续燃烧,整座浴室如同被四面“火墙”包裹,保证室内温度稳定。

到了汉朝,古人在解决取暖问题时又想出了新的法子。《西凉杂记》记载,长乐宫中设有温室殿,是专门供皇帝在冬天居住的暖殿。将花椒捣碎和泥,制成墙壁保温层,再披上一层密不透风的锦绣。屋内设云母屏风、鸿羽帐,地上还铺着西域毛毯。整座宫殿从里到外层层包裹,格外温暖。相传每到冬季,皇帝便会搬来“椒房”久居,有时还会将这里作为御书房,在此议政。

  ▲9月14日,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新疆通达热力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检查燃气锅炉压力状态。(图片来自中新社)

抱着“汤婆子”吃火锅,古人也爱肥牛卷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笔下的名篇,记述了寒冬时节,诗人约上三五好友,在家里烤火取暖、品酒吃火锅的温馨场景。古学家认为,至迟到汉魏时期,冬天吃火锅的习俗在老百姓当中就已经十分普遍了,

到了元明两代,火锅的吃法已经与当代人无二,《竹屿山房杂部养生部》中就记载了宋诩对吃火锅涮牛肉的心得,十分讲究。而要论古代最会吃火锅的朝代,还是要数清朝。火锅在当时可谓清朝故宫内著名的宫廷大菜,清宫御膳房的食谱上,有一道“野味火锅”常年位居国宴之列,由此也可以古人对于冬天吃火锅的喜爱。

那么离开了温暖的屋子,出门在外的古人们又该如何取暖呢?思及此,宋代的“汤婆子”便应运而生,“汤”在古代汉语中指滚水,“婆子”则戏指其伴人入睡的功用,“汤婆子”一般由锡或铜制成椭球状或南瓜状的瓶子,上方开口灌入热水,睡前放入被子里取暖,类似于今天的暖水袋。

“汤婆子”作为“行走的”取暖“神器”,不仅宋代时大多数百姓家都会有,婚嫁时还会作为送礼的物件,甚至有些“汤婆子”还会传给几代人。直到清朝甚至现代,依然盛行。相信在很多人的童年记忆里,冬日睡觉前父母都会将一个灌满热水的水壶放到被窝里,用以取暖,这个我们常说的暖水袋,便是自古而来的“汤婆子”。

  ▲11月6日,受强冷空气影响,辽宁省沈阳市迎来今年下半年首场大范围降雪。图为市民在雪中清扫汽车上的积雪。(图片来自中新社)

“父母牌”暖水袋,是欧洲人的冬日神器

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古人在实践与经验中学得了御寒取暖的手段,吃、穿、用、行等众多方面无一不体现着古人努力改善自身生存条件的智慧。如今这些“取暖神器”有的已然消失在历史中,有的则随着科技发展沿用至今。

时过境迁,古时候的“温室”、“椒房”,逐渐被暖气和空调所替代,但在数九严寒约上三两好友一起吃顿热腾腾的火锅,仍是当下人们的冬日聚会首选;寒气习习的被窝中也仍然总能发现偷偷塞进来的“父母牌”暖水袋。不仅如此,近年来这些自古而来的取暖手段更是“漂洋过海”,帮助欧洲人度过寒冬腊月。

资料显示,2022年“双十一”期间,中国销往欧洲的电热毯等过冬商品在内的订单数明显增长,其中取暖器、热水袋、电热毯等产品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售欧保暖订单中最为热销。秋衣秋裤在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波兰等多个国家均有3倍以上的环比增长。在寒风呼啸的欧洲街头,也总能看到火锅店门口满是“蓝眼睛、白皮肤”的身影。

从“汤婆子”到暖水袋,再到远销海外的“冬日神器”,中国人过冬“仪式感”的背后,既体现了从古至今科技发展的进步,也蕴藏着古人与天地自然斗智斗勇的无穷智慧。冬日漫长,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冰雪严寒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温暖。(完)

综合新华社、中国经济网、中国气象报、光明网等

责任编辑:谷雨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