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中国人用的是日式筷子?

来源:河南卫视 1700105004000

筷子作为中国人用餐必备的饮食工具,乍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棍,但是却有着大学问。

近日,有网友发现,如今很多中国人用的筷子其实是日式筷,而非中式筷,有不少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在超市选购了日式筷。

      ▲网络截图

还有网友发现生活中好多人拿筷子的姿势是错的。虽然正确拿筷子手势和使用方法并不唯一,但是基本形式是固定的:上面的筷子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控制,手放在偏后部位,指尖接触位置为筷子中间。

      ▲图片来源河南卫视

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不少人对此的态度是“无所谓”“能用不就行了吗”“我都习惯了还能怎么样”……

很多人觉得,筷子不就是两根棍子吗,还讲究什么姿势对错、筷子风格,有必要这么较真吗?

事实上,筷子作为中国人用餐必备的饮食工具,乍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棍,但是却有着大学问。

筷子里的中国学问

首先,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对应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

      ▲图片来源中新网资料图

其次,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解。

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着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

而且,为什么明明是“两根”筷子,却叫“一双”筷子呢?这里面又包含了太极和阴阳的理念。

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分为二,这代表着万事万物都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合二为一,这阴与阳的结合,也意味着一个完美的结果。

中国人讲究合二为一,所以,在餐厅里呼唤服务员“拿一双筷子吧”,那肯定是中国人;如果说“拿两根筷子吧”,那一定是外国人。

此外,筷子还有点穴、按摩和刮痧的作用。旧时人们行走江湖,身上只要有一双筷子,有什么毛病都能自己搞定,即便忘了带,随手掰根树枝或芦苇,折断了,在石头上磨一磨,在水里洗一洗,也能用。

3000年筷子史

中国是最早使用筷子的国家,据史料记载,筷子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开始被使用,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战国时期青铜筷子与青铜勺子

关于筷子的起源有着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当年大禹治水心切,吃饭的时候为了节约时间,于是便用两根树枝夹取热食。还有一种说法是,妲己为取悦纣王,用两根发簪为纣王夹取热食,吹冷喂饭。

此外还有很多类似的传说故事,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夹热食。

商周时期

殷商时期,筷子刚刚出现,使用的频率不高,范围亦不大。

据《韩非子》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意思是说:箕子通过商纣王使用象牙筷子一事,见微知著,就判定商纣必亡。

这虽然是在反映商纣王的奢靡,但是也为考证筷子的起源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材料,足以证实,商纣王时期已经开始使用筷子了。

秦朝时期

秦时,筷子也叫“梜”。《礼记》中记载:“饭黍毋以箸……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

这句话的意思是,吃米饭的时候不用筷子,要使用勺子,热汤中如果有菜的话,就要使用筷子夹菜,没有菜就不需要使用筷子。

由此可见,秦朝时期对筷子的使用已经划定了明确的范围。

汉朝时期

西汉建立后,筷子作为饮食的器具,使用逐渐广泛。

《史记》记载:“景帝居禁中,召条侯,赐食。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箸。条侯心不平,顾谓尚席取箸。景帝视而笑曰:‘此不足君所乎?’条侯免冠谢。上起,条侯因趋出。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少!’”

这则故事讲的是,汉景帝宴请周亚夫,故意不给他摆放筷子,以此考验周亚夫的品性。

可见在当时,筷子已经成为了吃饭的必备器具,除此之外,张良借箸代筹的故事也反映了西汉时期,筷子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国力昌盛,筷子也随着盛世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制造筷子的材料上,开始出现银质、金质、玉制和犀角制的筷子。

杜甫《野人送朱樱》有一句这样说:“金盘玉筋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这里的玉筋指的就是筷子。

唐朝时漆艺发达,还出现了漆筷。

《本草拾遗》载:“咽喉痹塞,取漆箸烧烟,发咳即破。”可见,筷子除了吃饭,还被赋予了其他用途。

五代宋辽金元时期

这一时期,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筷子的使用更加多样化,开始传统民俗文化相结合。

《东京梦华录》载:“女家以淡水二瓶,活鱼三五个,箸一双,悉送在元酒瓶内,谓之‘回鱼箸’。”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宋代嫁女后需要回礼,其中就包括一双筷子。

明清时期

明代,筷子的称呼由“箸”改为“筷”。

《菽园杂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幡布为抹布……此皆俚俗可笑处,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称快儿者。”这句话是说,吴地的船夫忌讳住,遂将“箸”改为“筷”,祈祷行船飞快。

《推篷窹语》载:“亦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之久,至有士大夫之间亦呼为筷子者,志其始也。”这句话是说,因为“筷”的读音比较顺畅轻快,比“箸”顺嘴吉利,因此被广泛采用。

直到清朝,箸的称呼都没有消失,很多人在称呼上将筷箸并用,如曹雪芹的《红楼梦》。

走向世界的筷子

世界上以筷子为日常饮食工具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汉字文化圈中,有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越南、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人。

中国

在中国,筷子除了用来吃饭,在民间的婚、丧、喜庆等礼俗都有广泛运用。中国筷子的形状多为近似的长方体或圆柱体,或头圆尾方(暗合“天圆地方”),只在头部与尾部略细,尖头筷子也流行起来。

由于竹的生长比较快和广泛,竹筷的使用率很高,也有用传统的红木和象牙等名贵材料制作的筷子。

日本

日本继承了中国的固有制筷工艺。日本的筷子短而尖,这是由于吃鱼片等片状食物的缘故,通常都是木制,也有包漆的。

日本更是把每年的8月4日定为“筷子节”,可见其重视程度。

朝鲜

朝鲜是最早引入筷子文化的境外地区,约有一千多年历史。他们的筷子由两片扁平的金属制成。

越南

越南很早就开始使用筷子,筷子的名称“đũa”源自汉语的“箸”。

东南亚

筷子在泰国也十分常见,例如他们享用当地的风味餐时都要备有火锅,少不了要用筷子;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华人和一些当地人也使用筷子,餐厅也会提供筷子。

西方

较早把筷子介绍到欧洲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在他的著作《中国札记》一书也有描述到筷子文化和用法。

法国旅游协会制定了一项“金筷奖”以表彰出色的中餐行业;在德国有一所“筷子博物馆”,里面收藏有上千种不同历史时期的筷子。

筷子有多不简单?

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曾这样称赞:“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木棍,却精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

一双简单的筷子,有着挑、拨、夹、拌、撅、扒等多项功能。即使是在盛大的宴席上,只要有一双方便而实用的筷子在手,除了汤以外,都可以席卷全桌。

有学者测定,人在使用筷子夹取食物时,牵涉到肩部、肘部、手腕和手指等30多个关节、50多条肌肉在运动,而且与脑神经有关。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长期使用筷子,不但可以使手灵巧,还有训练大脑的作用,有益于健康。

一双筷子,不仅仅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共同的饮食工具,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西方有学者称赞筷子是古老东方文明的代表,是华夏民族聪明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

筷子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寓意:

传统上方下圆中式筷子。寓意:天圆地方,天长地久。

送筷子给结婚的新人。寓意:成双成对,合二为一,快生贵子。

送筷子给搬新家的人。寓意:快快发家,乔迁快乐。

送筷子给合作伙伴。寓意:表示精诚合作。

送筷子给好朋友。寓意:双木成林,同甘共苦,好事成双。

送筷子给小孩。寓意:快快长大,快乐成长。

送筷子给老人。寓意:长长久久,快乐安康,福寿无疆。

筷子的这些事儿

你都了解了吗?

你家用的筷子是什么样的?

责任编辑:卜乐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