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臭虫危机”引起了当地民众的深切忧虑,似乎正成为一个新的全球性健康挑战。
▲巴黎城市街景。(图片来自中新社)
近期,床虱危机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关注。最初,这一危机在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迅速蔓延,随后更扩散至韩国等亚洲地区。这种突如其来的“臭虫危机”引起了当地民众的深切忧虑,似乎正成为一个新的全球性健康挑战。
“痒痒”的危机迫在眉睫
最初,这场所谓的“臭虫危机”在法国爆发,大约从8月底到9月初开始。法国的剧院、医院、监狱、地铁等多个公共场所均发现了臭虫的踪迹。一份最新的政府调查报告显示,大约11%的法国家庭遭受臭虫的困扰,这导致了人们的失眠、心理问题、旷工和旷课现象。
不仅是法国,与之交通往来频繁的英国也遭遇了类似的“臭虫危机”。据英国广播公司10月16日的报道,最近几个月,在法国和英国的多个城市,包括酒店、地铁、电影院、医院等场所频繁发现臭虫,特别是在酒店等企业场所。英国从事害虫防治的公司能多洁报告称,今年第二季度接到的除臭虫订单量同比增加了65%。
令欧洲国家焦虑的这场“臭虫危机”如今还蔓延到了韩国。根据韩联社的报道,截至11月6日,韩国全国的17个市和道共收到了30多起臭虫出没的报告。
臭虫是一种属于昆虫纲半翅目的小虫,这种虫子呈宽扁的椭圆形,颜色为红褐色,它们的胸部含有能发出难闻气味的腺体。它们通常在人们不注意的时候咬人吸血,在吸血时会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使被咬者在不知不觉中被咬。被臭虫咬过的地方会发生红肿并且极其瘙痒。
▲巴黎道路街景。(图片来自中新社)
从容忍到厌恶
其实臭虫等“害虫”在地球上生存的历史远早于人类,其存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十八世纪以前,人们对臭虫的态度并没有现在这般憎恶,更多是视其为寻常。
然而,随着英国中产阶级的崛起,干净卫生的观念开始普及。逐渐地,远离虫子和各种异味成为中产阶级展示自身社会地位的一种方式,臭味也因此变得更加令人厌恶。人们对臭虫及其臭味的厌恶与其说是一种文化构建的结果,不如理解为具备统治话语权的资产阶级将“害虫”作为其意识形态的表现。
1720年,英国内科医生查理德·米德甚至明确指出:“我们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是,污秽是巨大的感染源,所以清洁是最有效的预防药:这就是在这种灾难面前,穷人让人讨厌至极的真正原因。”这反映出当时社会上对穷人的偏见。同时,中产阶级关于臭虫来源的推测,还隐含了殖民主义的色彩。英国人认为,臭虫并非来自本土,而是来源于英国征服的海外殖民地。
人们对害虫的态度可以从类似“穷人”“海外”“异类”等词汇中直观地感受到文化偏见。直到今天,害虫实际作为现代社会的绝对相异的他者而存在,与害虫染上关系的人立刻与占据统治话语权的中产阶级产生区隔。因此,人们对臭虫的过度反应不仅仅是出于昆虫学上的原因,人们对臭虫的态度也体现出人们的阶级意识。
叛逆的“孤勇者”
不过害虫毕竟是活物,它不可能完全听从某种权力的征召,也不可能用自己的肉身完成着意识形态的规训。很多时候,害虫叛逆地忤逆这种文化政治,让权力失效,也戳破看似稳定的社会秩序的幻象。
如果说虫子有经济地位和阶级的意涵,那么这个意象也可以反过来成为弱势群体自我赋权的符号,批判崇尚适者生存、鄙视弱者的社会。“小强”(蟑螂)最初是周星驰电影里的梗,但它一度成为一个网络流行语,用来形容那些具有百折不挠意志的普通人。
巴黎臭虫事件,一些巴黎人的反应其实也透露出当代人对清洁和无菌环境的痴迷。虫子的存在会打破我们对理想的、卫生的居住空间的想象,需要我们不遗余力地把它们清除出去。
用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的话来说,污秽只是被放错了地方的有用之物,臭虫侵入人类的生活世界,所以被视为害虫。(完)
综合中新网、新京报、北青网、《瞭望东方周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