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数百多年的汉学历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文明交融史、文化交流史,她书写着从“古丝路”到“新丝路”上人心从相遇到相通的历史。
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将于11月24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开幕。本届大会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主题为“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
据介绍,上海自2004年举办第一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以来,已经成功举办9届主论坛、5次专题论坛,与会中外专家学者总计2741人次,其中近半数为海外代表,覆盖全球102个国家和地区。
何为世界中国学?为何要举办世界中国学大会?研究世界中国学意义何在?
▲2022年1月3日,天津,一名儿童参观甲骨文悬空雕塑。(图片来自中新社)
什么是汉学?
世界研究中国的热情由来已久。
上溯至宋元时期,意大利、摩洛哥的旅行家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在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留下了探索中国、研究中国的历史印记,游记汉学将西方古典文献里的“中国印象”勾勒出形状。若从那时算起,汉学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随着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1583年进入中国大陆,从语言通约到经典互译,传教士汉学已发展了400余年。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置汉学教席,这是汉学首次正式进入西方大学的圣殿。该学院设立的“儒莲”奖有“汉学界的诺贝尔奖”之称,它也是国际上最重要的人文学术研究奖项之一。
自清代以来,学界已习惯将“外国对中国的研究”称为“汉学”。1916年,胡适在其日记中指出,“西人之治汉学者,名sinologists or sinoloques”,首次将英文sinologist对应译为“西方研究汉学的人,即汉学家”。
美国加州大学陈启云教授的分析,西方的Sinology,Sin指的是“秦”,或许有1000年至2000年的历史渊源。他说:“15至18世纪来华的天主教士们采取‘援儒入耶’的传教策略,因此努力学习中国的经、史、子、集。这种以钻研学术为目的的学问(与清廷科举之学相对的乾嘉‘汉学’)成为欧洲‘汉学/中国学’的主要传统。”
▲2022年4月,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俄罗斯功勋艺术活动家伊琳娜·扎哈罗娃向现场观众展示带有汉字的剪纸作品。(图片来自中新社)
什么是中国学?
1955年,美国学者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在哈佛大学创建东亚研究中心,聚焦中西方现代接触下的中国研究,带动中国学(China Studies)兴起。
“中国学”的范围比Sinology更为广泛,除了传统文字、文本的研究,也包括政治、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出版、信仰、性别研究及周边关系等领域,举凡与中国有关的课题,纵及古今,横跨中外,都可以是中国学的范围。
《国际汉学》编委、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李焯然(Lee Cheuk Yin)曾撰文指出,有些学者认为中国学只限于当代研究,其实并不尽然。从“汉学”到“中国学”,其转变关键,可谓有迹可循,也反映中国研究范式的转变。
与研究重心的转移相适应,中国学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也不再拘泥于考据式的微观研究,而是开始借鉴和运用各种社会科学甚至是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别开生面的中国研究。
▲被中国网友亲切称为“汉字叔叔”的美国人理查德·西尔斯,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便利用电脑数字化汉字,经过近三十年的积累,理查德创办的“汉字字源”网站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公开汉字字源数据库之一,收录了近10万个古代中文字形。(图片来自中新社)
什么是世界中国学?
世界中国学是继汉学、中国学之后出现的以中外互鉴为核心内涵的第三种中国研究学术形态和分析典范,这个概念是2004年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办的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正式提出,并被广泛接受的。
名者实之宾,提出这个概念主要基于两个事实:一是伴随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崛起,中国日益成为备受国际社会关注的热词和海外各界竞相研讨的焦点,除了海外中国研究的传统重镇如日本等中国周边国家和法国、俄国、美国等欧美国家外,原本被视为中国研究“荒村”的亚非拉国家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中国、研究中国,也就是说,中国研究已日益显示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二是世界各地的中国研究植根于各自的精神传统,各有自己的学术语境和学脉传承谱系,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彼此之间往往存在着明显差异,不免互为“他者”,各说各话。而在解释中国的世界学术版图中理应拥有更大话语权的中国却往往处于“失语”状态,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西方有统一的汉学吗?现在,法国人不读德国人的书,意大利人不读法国人的书,英国人要分裂出去,美国人也不和我们交流。我们彼此不了解其他国家的学者研究了什么,各国都在埋头做自己的学术。”鉴于此,德国汉学家顾彬(Wolfgang Kubin)“较真”地认为,只有“德国汉学”“美国汉学”“俄罗斯汉学”……没有所谓的“欧洲汉学”或“西方汉学”。
在这种背景下,提倡和推动世界各国的中国学家,特别是本土中国研究与海外中国研究的相互沟通、交流与对话,并在这种沟通、交流与对话中,减少误读,化解歧见,凝聚共识,不但必要,而且紧迫,世界中国学由此应运而生。
世界中国学提倡在掌握世界范围内中国研究动态并对其进行再研究的基础上,推动本土的中国学研究和国外中国学的交流互鉴,通过对话和批评,从中国经验中形成本土的问题意识、分析话语和原创性理论,促进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思想的产生。
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数百多年的汉学历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文明交融史、文化交流史,她书写着从“古丝路”到“新丝路”上人心从相遇到相通的历史。世界中国学论坛2004年创办于上海,当时旨在通过这个常设的论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也让中国更深入地了解世界,进而推动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的中国研究向纵深发展。
在这个世界级的学术交流平台上,各国中国学家们将深入探讨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体悟中国道路的独特性,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古代中国、认识现代中国、把握未来中国,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中国”。(完)
综合央视新闻、《光明日报》、《新民晚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