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戏曲工作者深知在新媒体时代,要让戏曲“活下去”且“火起来”,唤起年轻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血脉觉醒”,需与当下产生连接与共鸣。
一分钟当然比不上十年乃至百年传承的“功与名”,在新媒体时代,一分钟却能投石问路,唤起年轻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血脉觉醒”。新一代戏曲工作者深知,要让戏曲“活下去”且“火起来”,需与当下产生连接与共鸣
这一阵,有一出戏很红,而且,是被年轻人捧红的。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因一场网络直播火爆出圈,参加演出的“90后”演员陈丽君、李云霄圈粉无数。该剧的走红,既因作品本身魅力十足,也离不开越剧艺术百年传承的文化积淀与艺术底气。这才是真正经得起新媒体时代观众掰开了、揉碎了来“检视”的文化之核。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今天的这个“台”,早已不是旧时的戏台,例如,小剧场空间辅以电影式转场,再加网络社交平台助力,一分钟就可能达到前辈戏曲艺术家难以想象的高频传播;但论其“功”,则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分钟当然比不上十年乃至百年传承的“功与名”,在新媒体时代,一分钟却能投石问路,唤起年轻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血脉觉醒”。新一代戏曲工作者深知,要让戏曲“活下去”且“火起来”,需与当下产生连接与共鸣。至少,“酒香也怕巷子深”——吆喝的声量、花式不可怠慢,巷子要规划得当,让观众容易溜达进来,甚至旧酒新瓶、新酒旧瓶也得轮番摆出来……
▲越剧《新龙门客栈》海报
一
《新龙门客栈》并不是近年来戏曲艺术谋求破圈的首例。例如,2021年,广东粤剧院班底参与创作了爆款粤剧电影《白蛇传·情》,让传统粤剧文化成功出圈,征服了众多年轻观众。比较这两次戏曲艺术的出圈,会发现一些微妙的变化。《白蛇传·情》披着古风奇幻大女主戏的皮,保留着戏曲精粹之核,4K全景声技术和特效镜头,与《白蛇传》故事本身的奇幻相得益彰。它紧盯着电影前沿技术,走的是商业大片的路线。
和粤剧的破圈路径不同,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为代表的越剧革新,并没有改变戏曲作为舞台艺术的基本属性,但把剧场做成了“小而美”的面貌,使其更符合都市年轻人的口味。与此同时,《新龙门客栈》虽未直接“触电”,但其实和影视传媒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间接联系。首先,该剧改编自同名经典武侠电影,为和电影原作的调性相一致,舞台的布景与转场等大量采用了电影化技巧,和传统戏曲舞台可谓大相径庭。其次,该剧选择了互联网视频平台抖音进行了一场直播,这一方式让渡了舞台艺术一部分的知识产权,却成功实现了跨媒介传播,尤其以中近景呈现越剧表演的诸多细节,使得小剧场环境下的近距离观演体验在小屏幕中得以部分实现。这样的方式既保留了戏曲的现场仪式感和戏曲程式之美,又符合当代观众追求“俯首可拾”的文化接受模式。在网络平台上“粉”上剧中人物金镶玉和贾廷的年轻人们,由此开始,往往会进一步“粉”上传统戏曲、传统文化。一个显而易见的证据是,越剧《新龙门客栈》“宾客盈门”,吸引了众多非传统戏曲观众走进剧场。未来,或许会像越剧小生陈丽君所希望的那样:“希望大家‘入坑’的同时,在越剧的坑底躺平。”
据了解,今年8月,越剧《新龙门客栈》首次在网络平台直播演出,吸引了近千万人次观看。目前该剧的驻场演出仍一票难求,官方数据显示,非传统越剧观众占到了70%,基本都是年轻人。
二
越剧《新龙门客栈》有一个别致的称谓——新国风环境式越剧,在笔者看来,这个“环境”,指向具体可见的演出环境——在杭州打造的一台“环境式戏剧”模式驻场演出,打破了传统观演模式,让观众置身戏剧场景之中,与剧中角色形成互动交流;更指向的是当下给予传统戏曲寻求创新与突破的文化大环境——国家对于振兴传统艺术的大力支持,国潮在中国年轻人中的风行,等等。有关数据显示:自2022年4月抖音直播启动“DOU有好戏”计划以来,已有一千余名专业戏曲演员、一百余家院团机构入驻,仅2022年苏浙沪戏曲直播的累计观看人次就超过11亿。可以想象,在数字的背后,有多少戏迷找回了戏曲的“长情陪伴”。显然,越剧《新龙门客栈》把握住了流行的脉络,赶上了这一拨文娱消费的风口。创作者意识到戏曲舞台的台口高度要放低甚至消失,才能让更多观众感受到戏曲的亲和力,而“互联网+”让他们成功地将戏曲资源留在大众身边,使其成为“附近的艺术”。
戏曲艺术呈现给当代观众多姿多彩的艺术样貌,可以是《白蛇传·情》那样的“大而美”,也可以是《新龙门客栈》这样的“小而美”。所有的革新性艺术实践,无论是否离经叛道,抑或充满风险机遇,均难能可贵。各美其美,美需要一一落实在具体的细节中。技术创新也好,传播渠道突破也罢,归根结底是要有助于呈现文化艺术的细节之美好,且能将这种美好留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
戏曲艺术从诞生起就是鲜活的民间艺术,是民众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底色。非物质文化艺术若想摆脱成为封存“遗产”的命运,需要提防一种文化上的“附近的消失”,不断进行创新表述,让戏曲重回“附近”,更好地“活”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完)
作者/周倩雯 陈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