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新闻发布会日前在北京举行。文旅部国际局副局长孔伦,福建省文旅厅副厅长肖长培,泉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海艺节泉州市执委会常务副主任刘林霜,副市长、执委会副主任姚飞出席。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钦灿主持发布会。
第五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将于12月8日至13日在泉州举办。发布会上,刘林霜介绍了主题策划、活动安排、亮点特色等相关情况。今年正值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举办第五届海艺节更具重要意义。泉州以海艺节为平台,突出“多元文明,美美与共”主题,传播文明之美,加强文化交流,打造多彩文化展示和人民友好往来的国际舞台,为扎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本届海艺节策划生成“共情之美”“天籁之美”“匠心之美”“和合之美”“炫光之美”五大主题板块12项活动,融合美艺、美音、美展、美舞、美作等,努力呈现中外文明交流、多元文化汇聚、多国民众联欢的生动图景。文明交流互鉴是古丝绸之路留下的宝贵财富,民心相通应该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有信心把本届海艺节打造成“交流的舞台”“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奏响新时代“文旅融合”的丝路乐章。目前,各项筹备工作基本就绪。
随后,媒体记者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举办第五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的意义、福建省在推动文旅经济发展方面的做法和成效、泉州在推进海丝名城建设上的举措、泉州在推进文旅融合促进文旅消费的亮点举措等方面踊跃提问。孔伦、肖长培、刘林霜、姚飞逐一回答,现场气氛活跃。
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是贯彻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是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国家级综合性国际艺术节,由文化和旅游部、福建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每两年举办一届,永久落户泉州。2014年迄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众多国际组织和外国官员、专家学者、艺术界人士、国际友人参与。(殷斯麒/文)
海艺节“剧透”,泉州将向全世界展示——“交流的舞台”“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
今年12月8日至13日,第五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将如约而至。今年正值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和泉州荣膺首届“东亚文化之都”10周年,也是泉州入列世界遗产城市后举办首个海艺节。以艺术之名,泉州将向全世界展示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打造“交流的舞台”“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本届海艺节亮点多多,记者撷取部分亮点新鲜“剧透”。
一、五大主题板块12项活动展示文明交流互鉴
本届海艺节策划生成“共情之美”“天籁之美”“匠心之美”“和合之美”“炫光之美”五大主题板块12项活动。
共情之美
包括开幕式文艺演出、五星出东方“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大展和“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发展研讨会等活动。开幕式《万里海丝路·千年刺桐情》大型情景音乐舞蹈史诗文艺演出,充分融合多元文化,展现泉州的“烟火之美”“戏曲之美”“匠心之美”“精神之美”;国际美术大展汇集国内外近800幅作品,从不同角度挖掘和阐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历史文化内涵;国际艺术发展研讨会以“大道之行,和合共生”为主题,邀请80余位国内外嘉宾,搭建全球艺术对话交流平台,共同探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的历史传承与当代表达。
天籁之美
包括第十四届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文都10年”中日韩三国文化展演等活动。国际南音大会唱将邀请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13个南音社团参与;今年是泉州与日本横滨、韩国光州共同当选“东亚文化之都”10周年,三个城市将通过文艺汇演及青少年美术作品展,以文化为桥梁,进一步增强中日韩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对多元文化的认同和包容。
匠心之美
包括“千年丝路璀璨非遗”——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千年雕艺·海丝情缘”雕刻艺术精品展等活动。非遗展集中展示代表性非遗项目,展示非遗传承人的匠心精神和向往美好生活的独特艺术创造;雕刻艺术精品展征集展示大陆和台湾地区、东南亚国家主题雕艺精品300多件。
和合之美
包括第七届中国泉州国际木偶展演、“街艺福见”——第三届福建省街头文化艺术展演、泉州与斯里兰卡海上丝路友好关系图片展等活动。国际木偶展演邀请土耳其、意大利、西班牙、阿根廷、伊朗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木偶、皮影表演团体及国内有代表性的12支木偶团体,充分营造“木偶之乡·全民共享中外木偶艺术”的浓厚氛围;街头文化艺术展演有15个团队参与行进式展演和专场晚会,集中展现群众文化艺术发展成果;友好图片展设在锡兰侨民故居,通过珍贵照片和史料展示泉州与斯里兰卡源远流长的友好关系。
炫光之美
包括“我爱泉州”世遗之城创意传播品牌发布、第五届海丝泉州古城徒步穿越等活动。本届海艺节将发布2023年“世遗故事”“世遗线路”“世遗人物”“世遗听觉”“世遗礼物”等创意传播品牌,进一步宣传和弘扬泉州世遗文化,塑造文旅IP,推广“宋元中国·海丝泉州”城市品牌;古城徒步穿越是泉州申遗成功后举办的首次大规模古城徒步活动,参与者以双脚丈量古城,透过泉州古城的每一条街巷、每一段历史文化,让更多人了解世遗文化,探寻古城魅力,领略古城烟火气。
二、邀请43个国家和地区52个文化团体参与
打造国际化的文化艺术交流平台,五大主题板块活动将邀请43个国家和地区52个文化团体和众多专家、国际友人莅临泉州参加活动,基本覆盖亚、欧、非和南、北美洲的主要代表性国家。
本届海艺节还以执委会名义邀请中国—东盟中心、东盟常驻代表委员会、东盟秘书处出席,并向25位外国驻华大使、总领事以及7个泉州国际友城和7个友好交流城市发出邀请。
三、凸显泉州“闽南戏窝子”优势和海丝元素
这是一次艺术的盛会,开幕式文艺演出汇集了中外众多演出团体和表演嘉宾,泉州“闽南戏窝子”优势与海丝元素将在舞台上交织辉映,采用“即时即景,千年对话”的手法,通过在世遗之景与泉州中外名人跨越千年的对白,充分融合故事、场景、戏剧、影像、访谈等表现形式,创造出“泉州往世界,世界来泉州”非常有戏之景。
四、与群众互动与市民联欢打造“没有围墙的剧院”
这也是一次人民的节日,艺术家与观众实现双向奔赴。践行“全民、全龄、全域、全时”办节理念,一切从惠民利民出发,全域联动、线上参与、线下体验。
通过组织南音会唱、木偶表演、街头文化艺术展演等活动深入街区、进入社区巡演,与群众互动、与市民联欢,打造“没有围墙的剧院”,营造全城参与、人人共享的艺术氛围,切实将艺术盛会与市民群众生活紧密衔接,使文化魂和烟火气在世遗之城更好融合展现。
五、多维度文旅融合发起“泉州世界遗产‘艺术+’”倡议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泉州秉持“办会兴城,旅发惠民”理念,深度打造、活化海艺节各类主题IP、文创IP,围绕“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故事主线,发起“泉州世界遗产‘艺术+’”倡议,深度挖掘海丝文化品位和内涵,用艺术赋能城市创新发展,提升泉州世遗城市在国内外的辨识度和影响力。
通过办节促旅,推介一批独具特色的“世界海丝多元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精品线路,广邀八方来客,共享泉州文旅发展成果,以古城徒步“沉浸式”穿越探寻刺桐古韵风华,提质赋能“宋元中国·海丝泉州”世遗城市文旅品牌。(殷斯麒/文)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条例》获批将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近日,福建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了泉州市人大常委会报请批准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意味着,泉州世界遗产的保护利用将开启全新的法治化篇章。
据悉,《条例》共5章39条,包括总则、保护管理、活化利用、法律责任、附则等,将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第56项世界遗产。两年来,泉州市委、市政府以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为目标,从建章立制、要素保障、能力建设等方面实施提档升级,高标准做好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活化利用等工作。
“为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泉州世界遗产,从法律层面上构建完整的保护体系,今年初,市人大常委会启动了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立法工作,这也是落实市委关于完善世界遗产相关法规制度的具体要求。”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黄少鸿介绍,着眼于世界遗产的长期有效保护、合理适度利用,《条例》对标国际公约关于世界遗产的保护要求,总结提炼了泉州申遗的成功经验、遗产保护管理的有效措施,从制度设计上对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体制、保护规划、建设活动管控、活化利用、法律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为泉州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翻阅《条例》可见,“活化利用”作为单独一个篇章进行呈现。“这也是该《条例》的一大亮点。”市文旅局副局长出宝阳告诉记者,去年7月召开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确立了“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此次《条例》在立法过程中,将世界遗产活化利用进行专章规定,从促进传承利用、推进共治共享、推动文旅融合、加强宣传推广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是贯彻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的一个具体实践。
“《条例》在制度设计上兼顾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极具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泉州府文庙文物保护管理处主任何振良认为,《条例》着力处理世界遗产保护与泉州古城保护、城市建设发展之间的关系,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关系,既强调维护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又促进世界遗产与文旅经济融合发展、可持续发展,内容更加客观,更具广度和深度。
自2015年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将历史文化保护立法放在首要位置,注重前瞻性、可操作性,通过《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多部法规,逐步构建起历史文化保护法规体系。“此次《条例》的出台,有助于提升社会各界保护世界遗产的责任和意识,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世界遗产的长效机制。”几位参与立法的工作人员表示。(颜雅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