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中外合拍”的多部影视剧受到人们关注。从“外国高龄实习生”到“干农活的土耳其帅哥”,讲述了全球视角下不一样的中国故事。
“外国高龄实习生”在中国打工?“土耳其帅哥”还会干农活?
近日来,“中外合拍”的影视剧受到人们关注。当中国场景遇上西方主人公,不同国家的叙事方式在同一部影片中相互碰撞,讲述着不一样的“中国故事”。
外国人的“中国故事”,比你想象的还丰富
不会唱昆曲的AI训练师不是好厨师?如果,他是个外国人呢。
在中外合拍的系列短视频《我亲身经历的中国》中,主人公司徒建国是一位每天到中国各行各业打短工的“外国高龄实习生”。他学过昆曲、景泰蓝、传统口技,当过AI训练师、厨师,也做过河长、护林员、海滩拾荒者……
这位英国小哥以一个外国实习生的独特视角,体验了中国诸多不同职业,也见证了中国各个领域的发展与变化。“体验和参与诸多不同职业让我了解到,在中国,尤其是乡村地区,各行各业都在飞速发展。不同行业的从业者们,正通过努力奋斗致富增收,为自己和家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司徒建国说。
不仅在繁华的都市中能与忙碌的外国身影相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乡村桃源同样让无数外国人流连忘返。在四川泸州乡村的田间地头,土耳其帅哥阿布每天穿着花棉袄,热火朝天的干农活,这便是中外合拍的短视频《洋女婿阿布“吆不到台”》所讲述的故事。因为爱情来到泸州的主人公洋女婿阿布,已然把泸州当作他的故乡。
这些作品中,资深国际导演、影视工作者与中国本土团队密切合作。通过真实直观的表达,生动记录了中国人民的鲜活生活,用国际受众看得懂、听得进的方式来讲述“中国故事”。
▲中韩合拍影片《守护大熊猫之福宝诞生记》海报
北京的“风筝”,让中国元素走入西方视野
事实上,中外合拍影视剧在中国早有先例。1958年12月17日,北京电影制片厂与法国加郎斯艺术制片公司共同摄制的儿童故事片《风筝》,便是中外合作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该影片也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儿童故事片,在中国影视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
《风筝》讲述的是一段以“中法友谊”为主题的浪漫故事。影片以一只风筝为纽带,通过三个法国儿童的目光,展示了北京的风情与中国文化的魅力:故宫的太和殿、大街上的有轨电车、木偶戏里的猪八戒背媳妇……这些异国风情和影片所宣传的友谊的主题使影片充满了温暖的情调。影片在法国上映后,观影人次达到86万,并包揽多项荣誉,被认为是一部“增进了中法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电影。
《风筝》之后,中法两国仍保持着影视合作,也自此打开了“中外合拍”的大门。近些年来,中国电影市场中“中外合拍”的影片可谓如数家珍,源源不断的优秀作品出现在中国银幕上。中韩合拍的《雏菊》、中芬合拍的《玉战士》、中美合拍的《面纱》……不仅如此,相较于此前西方占据主导地位的拍摄方式,如今的中外合拍影片更多关注于中国文化,不少影片中都融入了大量的中国元素。中国这个在《风筝》中显得神秘的东方国度早已从纱幔后走了出来,走到了全球影视大舞台当中。
近20年来,中外合作电影日渐成为国内外影坛的重要力量。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总经理刘春介绍,截至目前,中国已与英国、法国、俄罗斯、新西兰、日本、印度等22个国家签署了电影合作摄制协议。自2000年起至2019年底,中国与其他国家完成合拍并公映影片244部,在内地票房超过1亿元的共有49部。
▲《风筝》法国版正式海报
穿越国界的真挚与爱,从银幕而来
影片总是向人们传递温馨美好的意涵,但在不为人知的背后,中外合拍影片也常遇到种种困难。
由中韩团队合作拍摄的纪录片《守护大熊猫之福宝诞生记》,讲述了中韩两国专家在新冠疫情期间相互合作,相互携手,帮助旅韩大熊猫“华妮”自然受孕、顺利诞下韩国境内首只熊猫幼崽“福宝”的故事。
影片拍摄时正处于新冠疫情期间,拍摄过程艰难不便。尽管语言、文化不同,但对大熊猫宝宝的紧张、期待、欣喜,成了维系中韩两国拍摄团队最坚韧的纽带,让拍摄团队跨越险阻,最终完成拍摄任务。这份爱和诚意,也感动了两国观众。在中韩两国互联网上,皆好评如潮,甚至有韩国网友评论说,“本来没有去中国的计划,但我决定明年一定要去中国看‘福宝’”。
从全球化视角讲述不一样的“中国故事”,一直是“中外合拍”影片所追求的目标。影片透过银幕向人们传达的既是其故事本身,也是背后千千万万中外拍摄者的真情实感,更蕴含着穿越国界的真挚与爱。正是这些才构成了一部部好评如潮的影片,也让“中外合拍”的作品更加动人。(完)
综合央广网、“华舆”微信公众号、中国文化报、北京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