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不仅具有时令标记的意义,也曾长期被视为与新年媲美的人文节日,所谓“冬至大如年”。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古往今来,冬至都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人们常说的“四时八节”之一,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辽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邵凤丽介绍,冬至不仅具有时令标记的意义,也曾长期被视为与新年媲美的人文节日,又称“亚岁”“冬节”“长至节”等。实际上,冬至在古代是一个相当隆重的节日,所谓“冬至大如年”。
冬至是最早测定出的节气之一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测定出的节气之一。相传是人文初祖伏羲通过测日影发现冬至点,并以冬至日为岁首。
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地球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这以后太阳直射的位置逐渐北移,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正所谓“冬至日头升,一天长一针”。古人以阴阳二气的运动理解季节变化,以为“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
邵凤丽解释,冬至萌芽于殷商时期,也是传统计算时令的基点。《尚书·尧典》也有相关记载。其中“日短”指的就是冬至,即一年中日最短夜最长的一天。《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冬至过后,白昼渐长,阳气回升,新一轮节气开始,自是一个吉祥的好日子,应该庆贺。
比如,古代曾有这样的情况:民间歇市五天,欢度佳节,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京师最重视冬至节,这一天,人们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祖先。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记载:“官府、民间,各相庆贺,一如元日之仪。吴中最盛,故有肥冬瘦年之说。”“肥冬瘦年”,意即当地人将冬至看得比过年还重要,“如馈送节仪,及举杯相庆,祭享宗禋”,热闹非凡。
据《清嘉录》记载,清代冬至前后,亲朋好友之间多有人情拜访、礼物馈赠,俗称“拜冬”。装满各色贺节礼品的礼盒被称为“冬至盘”,盘内多为吃食糕点,桂花冬酿酒、团子、卤菜等。冬至前一夜是“冬至夜”。此夜,家人团聚,和和美美吃上一顿“冬至宴”。
▲12月20日,宁夏银川市金凤区阅海万家社区居民煮饺子。(图片来自中新社)
民俗饮食何其多
冬至之“大”在于饮食之丰盛。冬至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典型的时令节物包括馄饨、饺子、汤圆、糯米饭、面条、羊汤等,以求“扶阳抑阴”、身体康健。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在很多人的记忆中,每年冬至,家里都要吃一顿饺子,以求冬季平平安安。
相传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告老还乡时正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乡亲们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也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
于是,张仲景让弟子搭起医棚,将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入锅里煮熟,然后捞出来剁碎,再用面皮包好,煮熟后分给百姓吃。
很快,乡亲们的耳朵都被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冬至吃“捏冻耳朵”(即饺子)的习俗。
邵凤丽认为,对一些北方家庭来说,过节吃饺子可以算是一种传承下来的生活习惯,也是对传统习俗的继承,这是一种文化基因。
江南许多地方流行冬至吃汤圆。“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圆”。人们在冬至日凌晨用它献神祭祖,然后阖家团聚共食,称为“添岁”。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有些地方在冬至时吃的圆子亦有独特之处,比如蒸的粉团,或用酒酿做的酒酿圆子;或者在馅料上会有所差别。
▲12月22日农历冬至,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亭旁镇杨家村举行古老的“祭冬”典礼。(图片来自中新社)
在浙江绍兴、嘉兴一带,人们常食馄饨,俗谚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在台州一带聚族而居的村落中,冬至日合族祭祖并聚餐,称为“祭冬”。晚饭后,族人要向60岁以上老人献猪肉,称为“老人肉”,60岁得一斤,长一岁便多加一斤肉,以表敬老。
唤醒味蕾 勾起乡愁
在广东湛江吴川市,当地民众在冬至当天,一定要吃一碗热气腾腾的姜蓉腊味饭,御寒保健康。做好的姜蓉腊味饭,色香味俱全。米是白色的,腊味是红色的,而混杂在米饭里的姜蓉,一起给人愉悦的视觉享受;它香味浓郁,风味独特,既有糯米的醇香,又有生姜的清香,也有腊味的浓香,令人垂涎欲滴。
吴川市梅菉关岳古庙理事会工作人员冼秀钦称,关岳古庙理事会里有不少理事旅居港澳两地,对家乡口感滑腻、醇香无比的姜蓉腊味饭情有独钟,记忆满满,每年的冬至前数天,有的人还会打电话回来,询问姜蓉腊味饭材料的选购及制作方法,说要围桌吃姜饭,以解乡愁。
而在广东侨乡信宜,冬至当天,家家户户必做一道名为“籺”的传统美食,以示重视与欢庆。
信宜市侨联原主席何伟强介绍说,“籺”是信宜代代相传的手工美食,它承载了信宜的美食文化和信宜人的家乡情怀。信宜是广东知名的侨乡,有50多万人旅居海外及港澳台地区。许多信宜籍的海外华人依然保留着冬至做籺的传统。一家人围在一起做籺、吃籺,亲情的温馨与籺香融为一体,那种感觉无论身居何处都难以忘怀。
提到信宜籺的品种,家住信宜市水口镇的李大妈如数家珍:鸡冠籺、寿桃籺、古粽籺、田艾籺、木薯籺、簸箕籺、糖板籺……李大妈家最喜欢做鸡冠籺。鸡冠籺又叫煮汤籺,以糯米粉等做皮,用花生、瘦肉、韭菜、虾米等做馅,像包饺子一样把调好的馅料放进籺皮中,最后用拇指和食指沿皮缝将籺皮捏紧。煮汤籺既可以放入汤中煮来吃,也可以下油煎着吃,口感香滑软糯,老人孩子没有一个不馋的。
▲用鲮鱼滑和海鲜烹饪的咸汤圆鲜香诱人。(中新网资料图片)
“今天煮咸汤圆,除了买虾、蟹、蚝之外,还特意买了半公斤鲮鱼滑。但在台山吃汤圆,讲究配料而非馅料,汤圆里没任何馅料,自由搭配食材烹成的咸汤圆,有菜、有肉、有海鲜,看似一样,但本地可选择的食材繁多,各镇(街)的饮食习惯不同,造就了不一样的家常味道,在台山可以说是百家有百味。”侨乡广东台山的陈小姐说,咸汤圆以海鲜入汤最佳,鲜美的口感饱含着浓浓乡情,是海内外台山人“冬至大过年”的味觉记忆。(完)
综合中新社、中新网、人民日报海外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