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是世界上传播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音乐种类之一。最早诞生于欧洲宫廷,而后步入中国的城市音乐空间,成为跨年狂欢的一种庆祝形式。
元旦前后,作为新年音乐会的主角,交响乐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国家大剧院,上海的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成都的城市音乐厅等全国各地奏响,为辞旧迎新的节日气氛增加了欢愉感和仪式感。交响乐,是世界上传播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音乐种类之一。那么,交响乐是如何从欧洲宫廷步入中国的城市音乐空间,成为跨年狂欢的一种庆祝形式的呢?
▲2023年9月27日,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北京艺术中心迎来包括交响乐在内的首场测试演出。(图片来自北京日报)
新器乐类型为交响乐奠基
交响乐通常是指为管弦乐队创作的大型作品。它具有复杂的音乐形式与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常常会令听众或因受到鼓舞而热血沸腾,或因触及心弦而垂泪动容,抑或为大自然伟力冲击而心生震撼。交响乐所达到的智性成就、思想深度、艺术高度与其所代表的时代精神,并非得之偶然、一蹴而就。
交响乐的英文“symphony”一词来源于希腊语syn(一起)和phōnē(发声)。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拉丁语Symphonia(交响乐)作为希腊语的衍生词在一些作品标题中出现,用来指称由人声和乐器构成的宗教经文歌,交响乐重视的仪式感大概就从这里而来。
17世纪早期到18世纪中期被称为歌剧诞生和器乐兴起的巴洛克时期,此时的交响乐通常作为一个更大音乐结构的一部分而存在。17世纪前半叶,由于物理学和数学的发展,管弦乐创作和合奏的重要基础——欧洲十二平均律在作曲家的创作中得到应用,可以实现更多、更便捷的转调。一些新的器乐类型,如奏鸣曲、组曲、协奏曲等开始兴起,为后来交响乐多乐章的架构和乐章体裁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现代意义上的管弦乐队也在巴洛克时期逐渐形成。如1607年意大利作曲家蒙特威尔第根据希腊神话奥菲欧两次失去妻子的故事创作了歌剧《奥菲欧》,这部歌剧所使用的乐队不论规模如何,其复杂程度和效果都是具有交响乐团性质的。
17世纪还出现过两个著名的乐团:“国王的二十四把提琴乐队”和“提琴小乐队”。这两个乐团都属于传说中活了77年只洗过两次澡的“另类国王”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其中,“国王的二十四把提琴乐队”享誉欧洲,被其他王室争相效仿。
黄金时代的交响乐“三杰”
18世纪后半叶,虽然大部分音乐仍旧服务于宫廷和皇家贵族群体的需求,但封建等级制度在法国大革命之后开始衰落,音乐艺术也开始逐步走向平民化和社会化。在这个时期,交响乐作为一种独立音乐体裁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启了杰作频出、群星闪耀的黄金时代。
被后世誉为“交响乐之父”的奥地利作曲家海顿,一生创作了107首交响乐。他早期交响乐三个乐章的形式来源于意大利歌剧序曲。但他后来的交响乐摆脱了歌剧序曲的娱乐性,在艺术深意上更胜一筹,同时兼具一种机智与幽默的性格。海顿有时喜欢跟听众开玩笑。他在《第九十四交响乐“惊愕”》的慢乐章中,突然在安静的氛围中使用了一个超强力度的乐队全奏和弦,接着再次回到此前的安静音乐之中。这个和弦着实给了音乐厅中昏昏欲睡的听众一个惊心动魄的“惊愕”,这个曲子也由此得名。
与海顿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杰的莫扎特和贝多芬,也是交响乐创作历史上的丰碑。莫扎特继承了海顿的传统,他生命中最后创作的三部交响乐尤为出色。贝多芬创作的九部交响乐更是后世所有古典音乐学习者必学的经典,同时也是当今各大交响乐团演奏水平的试金石。1808年12月22日,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第四钢琴协奏曲》首演,贝多芬本人担任钢琴演奏《合唱幻想曲》,整个音乐会持续四个多小时,轰动一时。贝多芬的交响乐,特别是著名的《第五交响曲》《第九交响曲》,其艺术品质与思想高度超越历史时间、超越种族,具有永恒的当代性。
18世纪末期,交响乐成为维也纳、巴黎、伦敦等地公众音乐会“核心曲目”的中心。这一时期的交响乐留给后人丰厚的精神财富。作曲家通过富于逻辑与秩序的乐队语言、稳健或突变的节奏等方式,在充满生命活力的同时,不失节制与优雅,其中也透露出一种坚毅的人生信念。
首届新年音乐会诞生
19世纪的交响乐作曲家遍布欧洲,闪烁着众多熠熠生辉的名字:德国作曲家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勃拉姆斯,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布鲁克纳,奥地利作曲家马勒,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等。他们的伟大作品让交响乐充满了迷人的魅力,让很多人爱上了交响乐,为之倾倒、为之痴狂。
随着19世纪中期贵族赞助人制度的衰落,以往赞助海顿和贝多芬作品在宫廷首演交响乐的人已无力再供养音乐家,私人的管弦乐队基本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城市组建各自的管弦乐队,这种趋势在此后二百年蔓延到全球。
到19世纪末期,交响乐已经失去中心地位,作曲家不再需要通过创作交响曲来证明自身的创作能力与才华。德国作曲家瓦格纳曾宣称交响乐已死亡,后续仍有作曲家和学者坚持这个观点。
不过,多乐章大型交响乐的创作并没有停止,在美籍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维奇、法国作曲家梅西安、英国作曲家沃恩·威廉斯、墨西哥作曲家卡洛斯·查维斯的作品目录上,均有经典交响乐作品存世。
与此同时,建立在老约翰·施特劳斯1847年12月31日的一场音乐会基础上,在1939年12月31日,奥地利首届新年音乐会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内举办。二战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通过广播的方式传送到世界各地,并于1959年首次进行电视转播,不久便成了欧洲文化的盛事。交响乐规模宏大、作品完整、制式统一,并要求观众着正装,遵守观看礼节。在演出现场,人们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崇敬感和庄严感,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圣的氛围,为新年这个重要的节日增添了仪式感。
随着西方音乐在全球的广泛传播,交响乐也在世界其他文化区域生根开花。在建有西式专业音乐教育体系的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交响乐的创作驶入更加多元的轨道,各国作曲家在创作中都加入了自身文化的特色,为这一音乐形式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
▲2023年12月31日,第28届北京新年音乐会——乐动北京中轴线在人民大会堂上演。(图片来自北京日报)
为交响乐注入中国元素
中国古代大型乐队的类型是吹打乐队,至今留存于世,如源于唐宋时期的西安鼓乐乐队。乐队共有笙、管、笛、双云锣、战鼓、座鼓等15种吹打乐器,其手抄乐谱自1358年以来,经历代乐人滋滋着墨,从未间断。
19世纪中叶,各类西式乐队随着西方文化生活一同进入中国。上海工部局乐队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西洋管弦乐队,在意大利指挥梅帕器的帮助下,从欧洲聘请到多位专业演奏家,被誉为远东演奏水平最高的西洋管弦乐队。据史料记载,1879年至1949年间,该乐队在上海定期演出,演出曲目包括通俗音乐、交响乐等,如1920年,乐队演出重要曲目中的交响乐包括:贝多芬第三、五、六、七交响曲,海顿《第九十二交响曲》,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等。另外还有当时欧洲作曲家、中国作曲家创作的最新作品,可以说当时交响乐在欧洲和中国的发展同步。
20世纪初,中国人开始组建自己的管弦乐团。1909年,曾志闵组建上海贫儿院管弦乐队。20世纪20年代初,萧友梅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成立管弦乐团。20世纪30年代,黄自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创办了上海管弦乐团。20世纪40年代,马思聪在重庆成立中华交响乐团。同时,由中国作曲家创作的交响乐作品开始出现。如黄自在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学院的毕业作品交响序曲《怀旧》、马思聪创作的《第一交响曲》等。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中央广播管弦乐团、广州乐团等相继成立。中国作曲家带有中国民族元素的交响乐作品开始涌现,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马思聪的交响组曲《山林之歌》,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王西麟的交响套曲《云南音诗》,李焕之的《春节序曲》等。
改革开放后,交响乐创作进入了新阶段。青年作曲家的创作大胆新颖,如瞿小松的交响组曲《山与土风》,刘湲的管弦乐《土楼回响》。同时,一批前辈作曲家也焕发出创作的青春,如朱践耳的十部交响曲,王西麟《第三交响曲》等。
1987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直播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欢快、蓬勃、有仪式感的新年音乐会受到人们的欢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从此走进中国。经过近10年的酝酿,1996年12月31日晚,首届北京新年音乐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之后新年音乐会开始慢慢在全国推广开来。
21世纪以来,交响乐事业与中国经济一同飞速发展。中国各地出现了建设大型现代化音乐厅的高潮。据统计,2015年至2017年,中国音乐厅建设平均以每年40座左右的数量增加,2019年的建设数量更是多达115座。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青岛、苏州、南昌等城市通过完善和重组,成立了一批交响乐团。这些乐团不仅通过组织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音乐季演出为本地居民的音乐文化生活与音乐教育提供服务,也在全国各地、境外多国进行巡演。综观当代中国交响乐事业,不仅在基础设施、乐团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飞速发展,更在鼓励原创作品创作、向世界推广中国作品方面驶入了新时代。
名曲幕后
莫扎特
两个月完成三大作品
《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和《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是莫扎特的三大代表作。有人评价这三部作品从乐思到配乐再到宏伟程度都堪称莫扎特交响乐的巅峰之作,认为莫扎特把自己一生的经历都真实地刻绘在了这三部交响曲中,仿佛在用音乐语言诉说人生。殊不知,莫扎特仅用不到2个月就写作完成这三部作品,展现了让人赞叹的创作才华。
当时的莫扎特生活非常窘迫,作品一部部地写却换不来温饱,眼看着亲人病重却没钱医治,因为付不起房租,不得不一次次搬家。在维也纳搬了几次家后,莫扎特一家搬进了郊区一所名为“三颗金星”的房子,并动笔写下了这最后的三部交响曲。充满诗情画意的《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是莫扎特向青年时代的告别辞,而凄楚动人的《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是他一生穷困潦倒的缩影,充满戏剧性的气势磅礴的《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则是吹响迎接未来的号角。莫扎特的这三部交响曲,是三位一体浑然天成的伟大作品。
有人说,没有丰富的情感是写不出宏伟激昂交响曲的。困顿的生活激发了莫扎特的创作激情,用音乐诉说生活。因此,在他的作品中,饱含着忧愁、哀伤、激情、愉悦、欢乐等各种情绪,并得到艺术的升华,这使得他的作品更有灵魂,更能打动人。
柴科夫斯基
曾为“悲怆”犹豫不决
《第六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重要代表作之一。1893年10月,《第六交响曲》在俄国圣彼得堡首演,柴科夫斯基亲自担任指挥,演出反响平平,但历来重视演出反响的他这次却并不很在意,因为他已经预感到了这部作品以后会成为经典。
他的朋友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曾在首演中问过柴科夫斯基这部作品有无标题,柴科夫斯基的回答是不想公布。然而首演后,当莫杰斯特去看望兄长柴科夫斯基时,见他正为《第六交响曲》的标题犹豫不决。莫杰斯特提出“悲剧”或“悲怆”两个建议,柴科夫斯基认可了后者,这就是《第六交响曲》标题的来历。正如柴科夫斯基所预料的那样,《第六交响曲》之后的演出效果非凡,但那时柴科夫斯基已离开人间。这部交响乐透露出柴科夫斯基晚年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体验。(完)(原标题:交响乐充满仪式感的震撼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