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脑子”和马面裙线上走红,Z世代“情绪消费”折射出什么?

来源:青年报 1704250709367

2023年各大电商好物榜中,“爱因斯坦的脑子”和马面裙等商品成为高曝光词汇。Z世代“情绪消费”的走红,究竟折射出什么?

2023年各大电商好物榜中,“爱因斯坦的脑子”和马面裙等商品成为高曝光词汇。下单虚拟商品“爱因斯坦的脑子”,仿佛获得科学家的智慧,给生活增添一丝幽默;在选择中华传统服饰马面裙时,了解传统织金妆花纹饰的美好寓意,收获民族自豪感......Z世代“情绪消费”的走红,究竟折射出什么?

年轻人愿意为好奇和热爱买单

“爱因斯坦的脑子”和马面裙走红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随着年末来临,各大电商平台公布的2023年度十大商品榜单中,“爱因斯坦的脑子”和马面裙成为高频词。

“爱因斯坦的脑子”成为一种虚拟商品,被挂在网购平台上,售价0.01元到3元不等,这商品名字让人好奇。记者在淘宝搜索“爱因斯坦的脑子”发现,该商品已卖出超过9万单。记者以消费者的身份询问客服该商品为何物,客服介绍,“拍下后,立即生效。商品是虚拟物品,通过脑电波瞬间传递给购买者的脑子里,心诚则灵。”

00后逸凡同学因为朋友的“种草”,购买虚拟商品“爱因斯坦的脑子”。在他看来,这出于一种好奇心理。“在朋友圈看到同学分享该商品,很纳闷,价格也便宜,所以购买体验一下。虽然并没有任何实际效果,但可以给生活带来一点趣味,也有一定的解压作用。”

如果说“爱因斯坦的脑子”满足了年轻人好奇需求,那么线上热销的传统服饰马面裙则满足了国风爱好者的需求。在微博,“在国外穿马面裙Citywalk”“穿汉服参加毕业典礼”等话题频上热搜。记者在拼多多搜索“马面裙”发现,2023年款国风寒潮秋冬改良日常通勤的马面裙销量超过10万单。在一家国风服饰织造司网店中,不仅有常规的模特展示图、尺寸图,还有每个纹饰背后设计亮点的介绍,例如一款马面裙的灵感来源《山海经》的青鸟,以青鸾在万山之间腾飞作为主题纹样。

90后章小姐是一名马面裙爱好者,“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服饰,如今,马面裙和日常通勤越来越融合,不仅可以搭配传统服饰,比如衫和襦,也可以搭配小西装。不同纹饰的马面裙,可以穿出不同的风格。”

“情绪消费”成为年轻人自我表达方式之一

通过消费寻找寄托、折射出文化自信

在各大电商平台热销的“爱因斯坦的脑子”和马面裙虽然看似属性截然不同,但是都折射出当代年轻人无论面对焦虑,还是面对热爱的事物,都会在“情绪消费”中寻找情感表达的方式,且具有社交属性。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布的《Z世代青年线上消费洞察报告》指出,Z世代消费保持理性和清醒,与此同时,购物与社交深度绑定。

购买“爱因斯坦的脑子”的年轻人,渴望寻找一种自我消解情绪的方式,寻找自我认同感;中国传统文化服饰的走红,则是年轻人在现代生活中寻找中国传统国风服饰和现代服装穿搭的融合和碰撞,从而收获民族认同感。

穿着马面裙,摇着团扇,撑着油纸伞,穿过曲折回环的中式园林……00后筱婕同学是一所高校的汉服社成员,第一次在社交媒体看到纹饰多样的马面裙时,她就爱上了这类传统服饰。“马面裙的用色、对金线的排布和运用非常讲究,透过服饰,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身着马面裙,不仅拉近与中国传统服饰的距离,也成为我沉浸式感受中国园林建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马面裙这类传统服饰让我认识了很多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小伙伴。”

此外,记者注意到,随着“爱因斯坦的脑子”这类提供情绪需求的虚拟商品走红,多个线上店铺也推出类似的商品,如售价0.1元的“艺术脑”和“社交脑”,采用的都是“脑电波传递,通过幽默的方式化解压力”。

Z世代的消费偏好,也能折射出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一位95后全职视频博主告诉记者,“虽然此前没有听说虚拟商品‘爱因斯坦的脑子’,但觉得很有趣,可以引发讨论。通过这类商品,心理上与科学家爱因斯坦产生联系。如果以后有‘创意脑’,会考虑购买体验。日常思考视频选题,难免会有焦虑的时候,这类虚拟商品或许对我有解压作用。”

“情绪消费”不仅是商品

更是年轻人情感诉求的映射

提供情绪价值的商品为何在年轻人中走红?上海一所高校辅导员刘老师认为,“‘爱因斯坦的脑子’因为价格低,并不算是‘智商税’。作为一种提供情绪价值的商品,‘爱因斯坦的脑子’提供了情感慰藉,尤其是当学生面临学业上的压力,这类虚拟商品能起到令人开怀一笑的作用。马面裙作为中国传统服饰,能让年轻人收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成为年轻人情感表达的一种途径。”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薛强分析道,“情绪消费与年轻人的个性诉求密不可分。情绪性商品是个偏于宽泛的概念,每个购买行为都存在情感对于消费决策的影响。如果从细分的角度,像‘爱因斯坦的脑子’这类商品提供缓解压力的情绪价值,体现出年轻人对于知识的追求和渴望;而马面裙这类中国传统服饰则提供了民族认同感,体现出年轻人对于中国传统美学的追求和热爱。商家正是捕捉到年轻人的这些情感诉求。”

薛强认为,年轻人愿意为自己感兴趣和热爱的事物消费,这本身无可厚非,关键在于把握度。任何消费都不应该成为躲避现实压力的唯一方式。(完)

作者/陈泳均

责任编辑:卜乐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