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古音原来是“爸妈”,哥哥与可汗有何关系?

来源:南方周末 1704679710584

很多人在学外语的时候都曾发现,不同语言中的爸爸、妈妈,读音都很类似,这种共通性似乎跨越了文化和地理的界限。

很多人在学外语的时候都曾发现,不同语言中的爸爸、妈妈,读音都很类似,这种共通性似乎跨越了文化和地理的界限。于是常有人好奇,“爸妈”这对称呼是不是受到了外来语言文化的影响,替换掉了汉语传统的“父母”和“爹娘”?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汉语中的“爸妈”并不是外来词汇,反倒是“爹娘”疑似舶来语。

“父母”与“爸妈”

上古汉语中父母二字的发音,基本上就是ba和ma。已故著名语言学家郑张尚芳先生,曾专门写过一篇论文《今人口语里的古音》讨论此问题:上古音最明显的是鱼模韵读低元音a,模韵“呼”(呼气)上古读haa,中古不变就写为歌韵“呵”(苏轼四时词“呵手”),现在还不变则写作“哈”。《广雅》“呵呵,笑也”,那是中古前期的ha,现在不变也写作“哈哈”,两字同音才合并了。“父”字是虞韵(来自鱼韵合口),上古读ba,中古不变,就写“爸”(捕可切),宋代《集韵》记了吴音“必驾切”pa,只声母清化,跟现代汉语“爸”一样,韵母却一直传了三千年还是a。

此外,古汉语是没有“f”这个声母的,这一点仍然保留在闽语当中——所以网上有人调侃,最早把Holmes翻译成“福尔摩斯”的肯定是福建人,不然为何f、h不分?现代汉语的f,大多来自古汉语的浊音b。所以“父”字的读书音,就变成了f声母。同时元音高化,从a变成了u,也就变成了fu,“母”字也是类似的演变。

但“父母”作为口语常用字,尽管读书音发生了变化,口语发音却依然顽强地保留了古音。这种现象非常常见,比如“阿”字在文雅的词汇中就要读“e”,但是在口语词汇中依然读古音“a”。由于书面音和口语音产生了分歧,古人就干脆新造了一对形声字“爸”和“妈”,来对应存古的口语。汉末三国成书的《广雅》中,已经清晰记录了这对新字:“爸者,父也;妈者,母也。”

至于全世界各国的语言,都倾向于用ba、ma之类的发音来称呼父母,则可能是因为其发音最简单——婴儿在刚开始学说话时,大多只能发出“阿巴阿巴”“嘛嘛嘛”之类的音。因此这一时期的婴儿,如果要呼叫父母,自然也只能用baba、mama这类简单的发音,最后在各语言中都固定为了专门指父母的词。所以有些语言中也会反过来,用“妈”称呼父亲。比如满语称父亲为“阿玛”,其实不就是“阿妈”?

“爹”与“爷”

至于常被今人误以为是“爸”古称的“爹”字,也是在《广雅》里才首次出现。北宋《广韵》又记载了“爹”的两个含义:一个是“羌人呼父”,另一个是“北方人呼父”。这意味着“爹”有可能是羌语词,东汉到三国时期确实有羌人大规模内迁的记载,或许是在这一时期进入汉语。

大概也是在汉晋,还出现了用“爷”来称呼父亲的用法,早期常写作“耶”。很显然这是个新的称呼,以至于没来得及造字。杜甫的《兵车行》中,就有“耶娘妻子走相送”之句。

后来人们在声旁耶上加了形旁父,就成了爺字,简体字就是“爷”。根据古音构拟,“爹”字的古音大致是da或者dia,“爷”字的古音大致是ya。爷和爹最早都是父亲的意思,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不同方言里,发生了相反的语义分化。

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很多方言,爷爷用来表示祖父,爹用来表示父亲;而有些方言,比如部分湘语和吴语里,爷用来指父亲,爹爹反而是祖父的意思。此外还有很多地方称父亲为“大”,也被认为是“爹”的古音遗存。

但不像“爹”的来源还有几个假说,“爷”几乎是凭空出现的。无论羌语、鲜卑语、突厥语都找不到对应词汇。只能猜测“爷”确实就是中古汉语自行创新的结果。

“哥”“阿干”与“可汗”

相比之下,“哥”字的来源就很清晰了,基本能确定是来自哪种语言。

只从造字上来说,“哥”其实就是“歌”的本字,而汉语原本是用“兄”来称呼哥哥。目前普遍认为,“阿哥”来自古鲜卑语“阿干”。《晋书•西戎传》“鲜卑谓兄为阿干,廆追思之,作《阿干之歌》,岁暮穷思,常歌之。”从隋唐开始,这个鲜卑语词就被汉人拿来使用了。比如《旧唐书》里唐玄宗就称父亲唐睿宗为“四哥”,因为睿宗在武则天所生诸子中排第四。

管父亲叫“哥”,这在今天看来简直莫名其妙。实际上,这是因为鲜卑语的“阿干”,原本就是对年长男性的尊称,既可以指父辈又可以指兄长。此外,“可汗”一词很可能也与“阿干”同源——“阿干”的中古音,大致为aqan;而“可汗”的中古音,大致为qaqan。因此“可汗”的本义,可能就是“最尊敬的男性长者”。而agan这个词在现代蒙古语中变为了“ah”,依然可以泛称年长者。此外满语中的“阿哥”,也被认为是agan的变体。

  ▲电视剧《水浒传》剧照图/视频截图

大概到了宋代,汉语中“哥”指父辈的用法开始消失,但含义依然比现在广:可作为年龄稍长,或与己年龄相近的男子的尊称与昵称。

我们看《水浒传》里面,梁山好汉们都以“哥哥”相称,这是因为古人对“哥哥”的理解与我们不同。当时的人并不觉得,“哥哥”是专门用来称呼同族兄长的。

“娘”与“孃”

至于和“爹”相对应的“娘”的字,其实是合并了两个字而来。

“娘”本来指称年轻女子,如我们熟知的杜十娘、聂隐娘、杜丽娘,都指某家年轻女性,该含义至今保留在“姑娘”一词中。唐代以舞剑著称的“公孙大娘”,就是公孙家的大姑娘。“娘”这一称呼的来源,很有可能是“女郎”的合音。所以我们看古人称呼儿子,按排行就叫“大郎、二郎、三郎”,而女儿就叫“大娘、二娘、三娘”。

和娘字混淆的是“孃”字,原本指的是母亲。所以“大孃”就是母亲的姐姐,类似“大爷”是指父亲的哥哥。然而因为娘和孃读音相近,形旁也相同,民间逐渐开始将两个字混用。后来干脆将娘规定为孃的简化字,二者这才彻底合并。(完)

作者/南海墨

责任编辑:卜乐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