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文物仿妆大赛在南汉二陵博物馆举办。 身着“仿妆”服饰的参赛选手们惊艳亮相,与展柜中的文物穿越历史来了一场奇妙的邂逅与对话。
头戴孔雀冠饰的骑马击腰鼓女子,精心设计有倭堕髻的“唐妞”,架鹰狩猎的胡人……1月27日,一场汉服T台走秀在南汉二陵博物馆上演,这也是“发现文化遗产之美”文物仿妆大赛的现场。
从《国家宝藏》到《逃出大英博物馆》再到近来社交媒体盛行的“文物仿妆”,展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通过个人创意的方式来表达对中华文化的热爱。这种文物仿妆的趋势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赞美,也是对时尚、艺术的结合,呈现了中华文化在当代年轻人中的生动表达。
文物“活了” 人人化身“显眼包”
南汉二陵博物馆的仿妆大赛中,参赛选手身着“仿妆”服饰惊艳亮相,与展柜中的文物穿越历史来了一场奇妙的邂逅。
▲1月27日,广东省广州市,“发现文化遗产之美”文物仿妆大赛在南汉二陵博物馆举办。图为参赛选手选手模仿架鹰狩猎胡俑。(图片来自中新社)
有选手对骑马击腰鼓女俑进行复原,通过精致的孔雀冠和孔雀纹饰的汉服,实现了对文物的高度还原。有选手则选择了对唐代仕女俑进行仿妆,通过“宝钗新梳倭堕髻,锦带交垂连理襦”等元素,让“唐妞”穿越时空来到南汉二陵博物馆展厅,引起观众的赞叹。还有选手根据胡人俑创作了“胡商小贩”形象,生动再现了唐长安城里胡汉交融的社会风尚。
▲图为参赛选手头戴孔雀冠、身穿孔雀纹饰汉服,模仿骑马击腰鼓女俑。(图片来自中新社)
活动现场,参赛选手逐一介绍仿妆作品、仿妆对象和创作历程,现场还举办了展厅汉服“T”台走秀、博物馆汉服方阵巡游等活动,让当天来博物馆参观的观众也享受了一场国风盛宴。
▲图为参赛选手通过走秀展示仿妆作品。(图片来自中新社)
南汉二陵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举办汉服仿妆大赛活动,将文物与当代文化相结合,引导汉服爱好者深入了解博物馆内的文物,研究考古出土文物所呈现的唐五代服饰特征。同时,通过“仿妆”这种形式,建立了文物与公众之间的联系,使文物焕发出生命力。这种文物活化利用的创新探索为文化传承和互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玉壶变少女,服饰妆造用心良苦
“文物仿妆”并不是最近才流行的美妆活动,去年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爆全网之时,就引发了年轻人对“文物仿妆”的浓厚兴趣。
这部剧讲述了一盏中国玉壶“逃出”大英博物馆寻找回国之路的故事。短剧将一盏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拟人化为一名绿衣少女“小玉壶”,将文物赋予了情感和思想,引发了广泛关注。
有网友表示,“小玉壶可爱又不做作,造型温润有灵气,满足了我对小精灵的幻想……”在剧中,人物的服装造型贴合了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的整体气质,流畅舒展,温润有灵气。碧绿色渐变的汉服加上玉钗的点缀,以及出场时脸上的污迹和蓬乱的头发也使得角色更加生动立体。
▲2022年8月27日,“唐三彩窑产品比较展”“唐三彩器用展”在河南郑州开展。图为参观者拍摄“唐三彩窑产品比较展”上展出的展品。(图片来自中新社)
在北京城市学院艺术设计学部讲师张靖晨看来,小玉壶的妆造很用心。碧绿渐变齐胸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汉服衣制,配有缠枝纹样刺绣和现代烫金工艺,符合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的装饰特征,配合翠绿玉钗和缠枝金钗头饰,眉心碧玉点缀加以自然的远山眉,人物整体气质温润灵动。
服饰史学者、中华服饰文化研究会理事陈诗宇认为,小玉壶的造型,采用了架空历史背景的设计。服装选择了唐制汉服,有古典的韵味;色调风格可能偏向于宋代,浅青绿色的配色来自玉壶本身,玉簪、玉花等饰品也尽量向这一色彩来靠近。
短剧掀起“文物拟人妆”热潮
《逃出大英博物馆》爆红之后,社交媒体上也上演了一场有关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内容接力。正如剧中“小玉壶”拟人化,很多网友也开始COS起文物,有以文物本身的特色为元素来化妆的,也有以文物背后的故事设计进行妆容的,化妆师们纷纷创作,为文物“发声”。
一些博主以妆容演绎“文物出逃”的主题,展示了文物在国外博物馆中的状态。此外,还有许多博主和网友也开始化身成为“小青花瓷”“小唐三彩”“小莲花盏”等,通过国风的化妆和服饰,展现了中国古代文物的高雅审美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甚至一些明星也参与其中,化身成古人或古物,受到网友们的喜爱。
▲1月27日,景德镇窑青花御窑厂图圆瓷板吸引市民。当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一个月,不少市民在此参观游览,度过周末时光。(图片来自中新社)
“这是一种有趣的创意表达方式,它将传统文化与时尚、艺术相结合,为人们提供了展示创造力和对文化的尊重的机会。”张靖晨说。
“文物仿妆”热潮,让珍贵的文物跨越山河、穿越千年,来到人们身边,不仅促进了年轻人对传统文物的关注和认知,也为文化传承提供了一种新颖而富有创意的传达方式。(完)
综合中新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