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这个每年一度的人类大迁徙,如同一幅生动而又温暖的画卷,蕴含着人们的思乡之情和对家的向往。
“山高路远梦萦绕,千里归程解乡愁。”回家过年,是中国人千古不变的情怀与文化。这是特有的“中国式浪漫”,是刻在国人骨子里的基因。
春运,这个每年一度的人类大迁徙,如同一幅生动而又温暖的画卷,蕴含着人们的思乡之情和对家的向往。
▲图为2月3日,旅客在广州南站候车。当日,广州南站迎来2024年春运客流高峰。(图片来自中新社)
“春运”何来?
“春运”,一个凝聚着无数中国人情感与记忆的词汇,最早于1954年在媒体中被提及。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春运的具体时长开始被界定,并随着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经历了多次调整,时长最长达到60天,最短也有30天。
到了1987年,基于对旅客流量规律的深入研究和运输企业运力的综合考量,国家相关部门将春运周期科学定制为40天。这一时期通常覆盖农历的腊月十六(或三十)至次年正月二十五左右,是中国年度人口流动的高峰时段。
今年的春运自1月26日拉开帷幕,至3月5日落下帷幕,全程40天。根据交通运输部此前发布的数据,今年春运期间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将达到90亿人次,是2023年的近两倍,创历史新高。
春运人次刷新纪录,出行方式也有不少新变化。数据显示,春运期间近八成居民选择了自驾出行,绿色出行理念的推广促使更多人选择驾乘新能源汽车。在“中国智造”的加持下,4架C919国产大飞机春运“首秀”、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助力春运,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更多选择。埃菲社表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的出行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图为1月28日,旅客在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出行。(图片来自中新社)
思乡“旅人”在归途
春运涉及到数以亿计的人口流动,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集中,在全球范围内都极为罕见,因此也被网友形象地称为“人类大迁徙”。在这一背景下,对于家的渴望无时无刻不在旅人心中泛起涟漪。
在北京西站,一个专为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设计的候车区内,李英(化名)在儿童乐园陪伴女儿时分享了她对春节的热切期待。她激动地表示,一年仅有的这次回家机会,她计划在家待上一个月,以便与亲朋好友相聚。“一心想要尽快回家”的李英甚至误将晚上6点的出发时间看成了早晨6点。她周围摆放着装满北京特色礼品和衣物的沉重行李,对于归家的期盼之情溢于言表。
另一幕温暖人心的场景出现在2月4日凌晨的醴陵西中心收费站会议室。在寒风冻雨中,一位焦急等待的女士被收费员的体贴举动和会议室内的温暖所感动。这位女士从浏阳来到醴陵西,正等待与远嫁至怀化的妹妹会合,一同前往茶陵探望父亲。她的妹妹预计将在凌晨3点到达,而在此之前的等待充满了焦虑和不安。收费员在了解到她的情况后,及时安排她进入会议室,开启空调,并提供热茶,为她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带来了一丝慰藉。
▲图为2010年1月30日,巴木玉布木背着大包、抱着孩子在南昌火车站匆忙赶车。(图片来自新华社)
流动的“春运”,不变的情感
其实早在十四年前,一张充满情感力量的照片就曾在网络上流传开来:一位年轻的母亲,背负着沉重的行囊,怀中抱着婴儿,匆匆赶往火车站。这一幕成为了春运深刻而广泛的社会象征。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春运的面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颠簸不堪的绿皮车旅程,到如今多元化的出行方式并存,如飞机、高铁、私人订制包车、自驾等,归家之路变得更加多样和便捷。
▲图为1月31日,六岁的男孩姚泽旭在1462次列车上跳网络热舞“科目三”。(图片来自中新社)
尽管如此,绿皮火车特有的景象——方便面和榨菜的家常味道,以及各地方言交织的闲聊声,仍旧在“春运”中留存着。这不仅仅是对过往时光的怀旧,也是对那份在简朴旅途中人与人之间温暖交流的怀念。高铁的飞速与现代化代表了中国速度的飞跃,但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温度和连接,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里,仍被旅客们珍视。
春运不仅仅是一次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它承载着深深的乡愁和对家的渴望,同时也展示了国家的发展实力和社会的进步。它如同一位忠实的历史记录者,见证了无数人们归家的脚步,把握着时代发展的脉搏,记录下了中国社会每一次的变迁与前进。(完)
综合中国青年网、光明网、新华网、央视新闻、呼和浩特新闻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