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古之韵发琴端,诗情便自生活来

来源:青年报 1708403129000

在自得琴社的悠扬奏乐声中,我们能听到古琴与西洋乐器融合后焕发出的新魅力。可以令这原本高不可攀的七弦雅乐悄然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演出后谢幕。本文受访者供图

在嵇康诗赋中描绘的“华绘雕琢,布藻垂文”的古琴,其形制、工艺、铭款等所构建的观赏趣味,注定了它不仅仅是属于音乐的工具,更多时候是作为案头清玩,用以躲避俗世的喧嚣。如今,这原本高不可攀的七弦雅乐已经悄然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自得琴社的悠扬奏乐声中,我们甚至能听到古琴与西洋乐器融合后焕发出的新魅力。尽管古琴的声音与精神意蕴已经以如此丰盈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但自得琴社仍向观众抛出了一个永恒之问:琴为何物?

“琴”一字无限事只为观众萦心曲

“琴为何物”是自得琴社的巡演主题,像这样的专场音乐会在过去一年里举办了十余场。“我们邀请观众共同来思考这个问题,希望有机会多听听他们的反馈,即传统艺术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当代人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创新和发扬。”自得琴社社长朱里钺始终思忖着这一既富有深意又难以答得尽善尽美的问题。与此同时,每当自得琴社的乐手出现在观众面前时,总如一幅幅古画卷款款展开,由画笔横生的热闹场景也由此延伸。且看他们尽情奏乐,扎实的民乐演奏功底不消说,装束更是一针一线依据文献复刻而来,这番正儿八经的“穿越”着实出神入化。

再看观众这一头,他们通常也给出让朱里钺感动的反馈。朱里钺提到,比如去年第一次去北京演出,每当到了团队花心思准备或是非常重视的细节,台下观众都能心领神会地加入互动,“他们热情又专业,所以我们演出时的感觉非常好。”问及观众的好素养,朱里钺坦言,“希望观众能够真的喜欢音乐,能在现场音乐会里一直保持享受的状态。”或许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享受,才能释放出对舞台和乐手的最大善意和心灵相契。

“我们经常遇到一些观众身着精美的传统服饰来参加音乐会,成为了一道流动的风景线。还有观众带着小朋友来看,小朋友全程专注看着,一点也不吵闹,这让我非常感动,一代代的孩子的文化艺术素养越来越高,感觉我们的传统文化后继有人。”看着祥和的这一切,朱里钺还是发起了幽古之思,“我们的传统民乐到底该何去何从,在当下的时代我们花了几年的时间呈现出这一方式,那未来我们是否还是以这种方向去创新?”

重翻译与解读十载原创不随流

时下国风兴盛,这一发问并非杞人忧天,而是挣脱过度商业化的一种救赎。朱里钺于2014年创办自得琴社,今年刚好迎来十周年,他将原先三人的小团队一路壮大到如今签约20余人的规模,第一次线下演出、第一次上电视、今年即将第一次出国演出……在他看来,每一个新步伐就像一座里程碑,“我们这种模式没有同类经验可借鉴,什么都要靠自己学习和试错,虽然很头疼,但各方面都还算比较平衡地发展,而且没有过度商业化,我还是蛮自豪的。”

显然,坚持原创是避免过度商业化的上策。朱里钺便是一个这样的人,他不会道德绑架自己团队无底线奉献,也不会一股脑地随市场大流。某样事物越发流行,表面化和同质化的东西越易显现,国风亦如此。“能够从最初的创作到最后落地线下演出的团队其实并不太多,我希望以后市场上多发展一些艺术团队,也希望大家不要单纯地去跟风或者表面化地参与到古风潮流中。”朱里钺认为,好好学习、好好研究,加强自己的原创能力,才是最根本的事情。

但国风渐趋时代潮流的大背景终究是喜闻乐见的,“我们作为一个小团队能起到的作用比较小,类似古琴这类高雅的传统艺术复兴离不开很多因素,比如国力发展,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才有闲暇关注传统文化;同时古琴、昆曲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它们的推动作用很大,包括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引入古琴演奏,都是极具意义的。”朱里钺欣慰地看到古琴从二十多年前几乎无人问津,到现在已经积累了很多技术相当好的练习者和爱好者,“在我看来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未来我们团队也会关注古琴的推广普及,尽可能以大家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翻译和解读。”朱里钺表示,降低高雅艺术的欣赏门槛,能有效吸引更多人初步了解艺术,这一发展过程里也必然会有人变成资深粉丝,甚至继而进一步深造,因此这也成为了团队的重要任务。

今年,朱里钺计划举办一些互动性更强的小型音乐会以及美育讲座,留足时间与观众更近距离地交流。美育讲座在创社以来时不时举行过,但无奈忙于创作和演出,在数量上并未达到理想,因此借助抛出“琴为何物”这一问题的机会,朱里钺想得到观众面对面的解答。

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新春问答==

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采访当天,朱里钺忙着在医院进行慰问演出,这是自得琴社在农历新年前的最后一场活动。他亲切地称呼着团队成员为“小朋友们”,想到他们一整年都在演出,因此趁早放了假,只等元宵当天在广东广州的专场音乐会。但在新春佳节期间,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他们提前录制好的电视节目和晚会,春节怎能离得了古风?

青年报:自得琴社在公开场合是如何传递新年氛围的?

朱里钺:我深刻地感受到各地文旅都希望在春节期间为大家提供国风性质的文艺活动,今年尤为明显。春节是传统佳节,所以大家都希望看到有传统元素的节目,显得更应景些。我相信在未来,大家会越来越喜欢,也会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传统节日、传统民俗,这是大势所趋。

青年报:请向大家推荐一两首适合在春节期间听的曲目。

朱里钺:我们希望通过音乐让大家去体验到春天到来的万物更新,大家能够以一个好心情去迎接新一年的挑战,但愿我们的这场音乐会能给观众加油鼓气,让他们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新一年的工作当中去。我们前一阵子拍摄过一个音乐视频,就是把西方的《拉德斯基进行曲》,也就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专属结束曲,再加上我们的青春曲《花好月圆》,把它们混搭在一起,观众有兴趣可以把这两首都听听,包括我们改编的版本也可以听一听。

青年报:自得琴社在过去一年取得了哪些成就,新一年里有什么计划?

朱里钺:这十年来,我也没想到可以生存这么久,但每年都可以稳稳地上一个小台阶,就去年来说,最大的进步是我们的巡演慢慢地正规化了,包括我们的创作过程也逐步规范化了。2024年的话,我认为将会有标志性的事情是我们三月即将前往马来西亚演出,以第一次出国巡演的机会为起点,我们需要努力加大走出去的步伐,同时也是一个全新的考验。四月,我们还会参加“上海之春”的演出,这是一场以江南丝竹为主题、以明代造型为特色而策划的音乐会《江南好》,将会在“上海之春”进行首演。

青年报:“破圈”是你们被频繁报道的亮点,以你们的经历而言,你们察觉到当下年轻人更需要什么?

朱里钺:我觉得我们也不是刻意“破圈”,和古代相比,古琴的受众发生了变化,如今的时代和古代相比,我们受过教育的,甚至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不知道增大多少倍,那这些人都可以成为传统高雅艺术的爱好者。再加上我们有互联网等传播手段来宣传普及,艺术和以前比起来更方便科普了。同时,我也真的没有觉察出特别明显的圈层或者壁垒,因为当代年轻人受过教育,他们自发地关注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我们只是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个体验和热爱传统文化的最合适渠道。所以我还是蛮有信心的,但我们还要继续努力,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团队一起做这件事。

青年报:作为社长,你平时招募新成员看重什么?

朱里钺:首先肯定有对专业的考量,比如说他是音乐学院演奏系的本科或者研究生在读或者毕业,我们通过面试去考查他的技术水平以及形象气质。对我来说,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看他这个人有没有灵气,后续成长的潜力大不大。我们现在做的很多东西都是需要有自学和创新能力的,因为现在变化都太快太大了,我觉得只有能够自我学习、自我激励、有才气的年轻人,未来才可以走得更远。我们也希望能够有这样高素质的青年人才来加入我们团队。(完)

责任编辑:卜乐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