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人有“下南洋”的传统。东南亚国家与闽南文化圈和经济圈的紧密联系,促成了这种双向的人员、商贸和文化元素的流动。
闽南人有“下南洋”的传统。自唐宋以降,东南亚给予一代代闽南人许多机遇。
这次春节回泉州老家,接触到很多与下南洋相关的新趋势:许多个人和企业开启“新下南洋”模式,加入在跨境电商和直播领域淘金的行列,政府也出力扶持;在东南亚成长的闽南华人后代,选择回祖辈的家乡留学、工作,泉州地方高校也加紧在东南亚招生和合作的步伐;个人、机构和政府将近些年火爆的文旅和华人符号相结合,活化侨乡古厝和社区,重建华人和家乡的联结,也吸引了一批年轻人返乡创业和寻找机会。
下南洋,回家乡,殊途同归,只是实现梦想的不同路径。东南亚国家与闽南文化圈和经济圈的紧密联系,促成了这种双向的人员、商贸和文化元素的流动。
在东南亚打拼的年轻人
老家泉州南安的初中同学振勇(化名),2010年就曾被当时的公司派到印尼首都雅加达工作了几年。他的印象中,当时的雅加达跟中国的三线城市很相似。之后每次再去,都可以看见显著的变化,尤其是渐次拔地而起的大型购物商城。国内的许多行业,很快也都火到东南亚,比如跨境电商、直播带货等等。
去年,振勇成立自己的公司,加入的就是最火的直播行业。他的公司在马来西亚和印尼分别设有直播基地,成立直播娱乐公会,雇用当地人,签约和培养当地有潜力的内容创作者,利用TikTok等社交媒体平台,通过直播带货或直播打赏来营利。他的公会旗下的内容创作者,涉及娱乐、游戏、美妆、服装等细分领域,还有以评点时事而著称的创作者。
振勇赶上了这些新兴领域在东南亚市场发展的最好时机。根据Fast Data发布的《2023年度上半年TikTok生态发展白皮书》,拥有1.13亿用户的印尼是TikTok除美国外的第二大用户市场,也是Tik Tok电商体量最大的市场。印尼还是带货直播总时长和观看人次最多的国家,带货直播数量也远高于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和菲律宾。
然而机遇背后也有许多风险和挑战。振勇的公司在东南亚这些新兴领域打拼,常常会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在东南亚打拼,意味着既要了解当地的法律规则,又要熟悉当地的政治社会环境。振勇选择更多地和当地人合作,包括与对中国和东南亚两头都较为熟悉的当地华人合作,来尽可能规避潜在的风险和障碍。
振勇在东南亚探索市场时,常常接触到会讲闽南语的华人,尤其是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这些华人既非常熟悉当地情况,又保持着与振勇家乡闽南以及中国的联系。根据马来西亚统计部2010年的普查数据,在马来西亚槟城的65万多华人中,63.9%讲闽南语,而在整个马来西亚,讲闽南语的华人比例则达到41%。而根据新加坡统计局2010年的普查数据,闽南籍华人共有超过110万人,占当地华人总数的40%,是最大的华人群体。对许多在东南亚打拼的闽南年轻人来说,语言是一个融入当地人生活和商业网络的重要方式。
振勇十分看好东南亚未来的机遇。TikTok Shop印尼站在被印尼政府关停两个月后,与当地企业合作再次上线,让振勇在这个平台上的跨境电商业务也有了新的发展空间,而直播带货和直播打赏业务赶上当地第一波发展势头最好的时候,业绩也蒸蒸日上。他未来打算继续雇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本地大学生,同时培养一批流量担当的本地主播,让他的公司扎根在东南亚。
东南亚市场的活力,不只吸引像振勇这样的泉州创业者,地方政府也希望助推企业下南洋,抓住东南亚的发展机遇。
近些年,东盟持续位居泉州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目前进出口总额占泉州的近三成。据媒体报道,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政策红利下,2023年,泉州对东盟进出口总额达600多亿元。“泉州制造”的纺织品、服装、鞋类、工程机械、瓷砖、陶瓷、雨伞等商品热销东盟国家,而东盟国家的矿产、食品、农产品等也通过泉州口岸进口。
去年,泉州提出打造“泉州智造+侨商力量”优品出海的“泉州模式”。遍布海外尤其是东南亚的以泉州籍乡亲为主体的商会、联谊会、同乡会等,成为实现这种新模式的重要资源。泉州及各县市政府代表团在东南亚出访,往往要拜会当地泉籍社团,这些侨商和社团现在又成为政府帮助企业拓展东南亚市场可以调动的资源。比如,去年初,晋江经贸代表团到东南亚行程中的重要一环,即是拜访陈永栽、陈祖昌、施汉生、吴聪满、苏承智等著名侨领、企业家,与当地商会、同乡总会等侨亲开展座谈交流。
政府与侨商及社团深度合作,推动企业下南洋抢占市场,已有成功案例。在政府支持下,泰国石狮同乡总会暨泰国石狮商会牵头在泉州石狮设立东南亚采购集散中心,对接福建全省十多个产业带。此后,又推出全国首个面向华侨的跨境电商平台“侨易邦”,为中小企业产品出海、华人华侨采购贸易、跨境电商等从业者提供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借由这些平台,一批泉州传统外贸企业转入跨境电商轨道,在东南亚设立海外仓和直播基地,进驻当地流行的Shopee、Lazada、TikTok等平台,将“泉州制造”“中国制造”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销到当地。
这种政府与侨商及社团的合作模式,是拥有950多万海外泉籍华人华侨资源的泉州最大的优势之一,也是在泉州和东南亚两地打拼的企业抱团发展时可以调动的强大资源,由此发展壮大的政商网络,也打上鲜明的泉州印记。
▲穿着东南亚娘惹装的闽南小女孩,在晋江梧林传统村落游玩,她的面前就是闽南传统古厝和中西合璧的番仔楼。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回祖辈家乡求学工作
东南亚与闽南之间密织的人际、商业和文化网络,促成了泉州人和东南亚华人的“双向奔赴”。一方面,泉州人以新的方式下南洋寻找机会,并借助当地的闽南籍华人及社团进入当地社会和商业网络;另一方面,在东南亚出生长大的一些华人后代,也回到祖辈的家乡求学、工作。
马来西亚第四代华裔陈玠霓从小学习中文,2019年成为泉州华侨大学新生。她的祖籍是泉州晋江安海镇,父母都在马来西亚出生长大,但父辈有直系亲戚在安海,仍保持着联系,但她是2018年才第一次来到祖辈的家乡晋江。当时,还在马来西亚吉打州吉华独立中学读高中的陈玠霓,参加了马来西亚晋江社团联合会(马晋联)在晋江主办的冬令营,冬令营的主题是马来西亚华裔青少年的中国“寻根之旅”。
当陈玠霓的父亲从社团那里得知,马来西亚华裔有到华侨大学留学的机会时,他鼓励女儿去申请,而母亲也因为一同参加了寻根冬令营、亲眼看见了家乡的发展和变化而不再担忧。陈玠霓还了解到,好几个中学老师、学长学姐都是华大校友,这让她对华大有了更多期待。因为成绩优异,陈玠霓拿到了华大优秀新生奖学金。
尽管因为疫情阻隔,很长时间不能在校上课,她还是认识了很多成为很好朋友的同学,在线上线下一直保持着互动。陈玠霓很喜欢学校的多元化氛围,“华大的包容性很强,有很多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同学”。陈玠霓入学的那一年,有一百多位来自马来西亚的学生也就读华大,基本都是华裔,来自马来西亚不同州。陈玠霓还认识了来自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朋友。
去年6月毕业后,陈玠霓决定留在泉州工作,在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国际学院担任行政职员。她想要留在泉州继续探索和感受这里的文化和氛围,也打算再读研究生。她说,因为“一带一路”在东南亚拓展带来的机遇,拥有很好华文基础的马来西亚和发展强大的中国之间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比如在跨境电商、网络营销等领域,“这对我、对华裔来说都是很好的趋势和机会”。除了留学这条路径,马来西亚华裔也在关注在泉州以及中国工作的机会,如果对海外华裔在工作申请、创业等方面的限制少一些,她相信会有越来越多华裔选择回到家乡工作或创业。
在陈玠霓成长的马来西亚吉打州,最近几年有越来越多华裔选择到泉州的高校读书。马来西亚的华文独立中学、马晋联以及泉州的高校,共同促成了华裔的回流。位于吉打州首府亚罗士打市的吉玻晋江会馆2019年底发布的一则消息显示,在马晋联穿针引线下,共有79位马来西亚的优秀华裔在泉州轻工职业学院深造,其中包括多位来自吉打的学生,还有数位来自吉打的晋江小乡亲也参与了那年马晋联在晋江主办的冬令营。这样的冬令营当时已连续办了五年。
为吸引华裔回流,泉州一些高校也积极下南洋活动。2017年,泉州轻工职业学院首次在马来西亚招收华裔报读为期3年的文凭课程,被录取的学生一律免缴学费,毕业后可以选择到合作院校继续深造,或留在晋江及中国其他地方就业创业。马晋联和理事还提供奖学金,鼓励马晋联14个属会会员子女申请到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就读,学院也给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至2023年7月,学院共招收和培养马来西亚华裔留学生103人。陈玠霓也曾跟随学院回到马来西亚开展招生宣讲,向华裔家庭分享她在泉州求学的经验,解答他们的疑惑。
此外,泉州的高校探索更多与东南亚当地华人社团、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学生的方式。
重建华侨和家乡的联结
对家乡的记忆还来自建筑。下南洋打拼的华人及其后代在老家建造的番仔楼,兼具闽南古厝和东南亚建筑的特点。在泉州,不少个人、机构和政府将这些年火爆的文旅和海外华人符号相结合,活化侨乡古厝和社区,重建华人和家乡的联结。
今年的元旦和春节假期,晋江市新塘街道梧林社区的梧林古村落火爆全网。近代以来,大批晋江人从这里出发,赴东南亚谋生。梧林村在籍人口1855人,却有旅居侨胞1.8万人。这些华人把当地的建筑风格带回家乡,建起许多中西合璧的华侨建筑。
2016年,梧林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但在这之前,曾有200多栋建筑因为年代久远、无人管理而破败倒塌。2017年,晋江市政府启动活化保护项目,建设400套闽南侨乡风格安置房,逐渐修缮传统建筑,引入研学、民宿等文旅业态,让梧林村成为备受欢迎的“打卡地”。
▲晋江梧林村古厝的砖石装饰。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梧林村的变化,吸引了一批年轻人返乡创业和寻找机会。80后的华侨后代吴少鹏,以梧林艺术季的策展人及参展艺术家的身份,回到梧林村。他出生在一个菲律宾归侨家庭。去年,吴少鹏将家中保留的侨批(维系早期华人与家乡联系的信件)等资料整理出来,在梧林侨批馆策划了题为“从马尼拉湾到双乳山下”的家族多元资料与艺术创作展览。
两个相距遥远的故乡,在侨批、照片、文献、杂志、纸本草图、大幅丙烯画中重新联结,也成为东南亚与闽南之间源远流长的联系的缩影。
▲泉州西街奉圣巷赖氏古厝洋楼里,陈列着闽南传统家具物件的展览空间。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不同于梧林这样活化一个社区,一座蕴含丰富华侨家族史的古厝也可以重新焕发生机。我的朋友、泉州师范学院讲师蔡舒翔和合作团队成员,修复位于泉州西街奉圣巷6号和8号的赖氏华侨古厝洋楼,将其打造成一个集合文化、学术、文创和古城保护等功能的空间。家族历史、华侨文化以及闽南传统在这里融合并呈现。
蔡舒翔持续举办讲座、展览与研学活动。去年11月,知名艺术家文那在这座古厝分享她在晋江驻地四年所创作的壁画及雕塑作品《藏海厝》。故事从梧林古村落的闽南官式大厝德抹厝开始,在神灵与大海的故事中推进,最后回到故土泉州,藏海是其中真正的主神,像是一部关于闽南、关于海洋、关于移民的创世神话:“每一个离开故乡的人心中都藏着一片大海,每一个移民都是藏海本人”。
曾与蔡舒翔合作的潘陶团队提出了“泛闽南文化圈”的概念,这是在文化认同基础上形成的地方文化聚落。自古以来,东南亚即是“泛闽南文化圈”的一部分,闽南与东南亚构成一个文化地理单元,以侨为桥,在自然、社会、文化和产业等多个生态里紧密相连共生。不管是新下南洋,还是回泉州,都是从闽南的故乡到闽南的故乡。那些从故乡到故乡的人们,也拥有了属于闽南的共同记忆。
(作者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国际事务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政治学博士。)
作者/黄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