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是“国宝”,也是联通中外的友谊使者

来源:“参考消息智库”微信公众号 1709518694227

近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分别与西班牙马德里动物园和美国圣迭戈动物园就新一轮大熊猫保护国际合作事宜达成一致,并签署合作协议。

近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分别与西班牙马德里动物园和美国圣迭戈动物园就新一轮大熊猫保护国际合作事宜达成一致,并签署合作协议。此外,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正与美国华盛顿国家动物园和奥地利美泉宫动物园就新一轮合作进行磋商。

        ▲2月4日,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工作人员抱着大熊猫宝宝亮相。(李传有摄)

西班牙、美国、奥地利是较早与中国开展大熊猫国际保护合作的国家。在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与西班牙、美国、奥地利共繁育成活幼仔28只,为大熊猫保护繁育作出积极贡献。基于良好的合作基础条件和人们对濒危物种保护的共同美好愿望,新一轮大熊猫保护合作研究即将开启。

据介绍,新一轮合作研究将重点聚焦大熊猫重大疾病防治、大熊猫栖息地和野外种群保护,提升调查监测能力,助力中国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积极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促进旗舰物种和伞护物种保护的合作交流;推动中外民间交流,增进中外人民友好感情。

记者从国家林草局获悉,在国际合作方面,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先后与20个国家的26个机构开展大熊猫保护研究,在大熊猫保护繁育、疾病防治救治、放归自然等方面不断突破科研难题。大熊猫不仅是中国的“国宝”,更受到全球各国民众的喜爱。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德生曾多次赴美国、英国、日本、芬兰、俄罗斯等10余个国家指导大熊猫科研工作,涵盖大熊猫的人工饲养、繁育、疾病防控以及科普等方面合作。“应该说通过多年努力,我们共同为大熊猫的保护提供了更好的措施,让它们在海外能够幸福健康地生活。”李德生说,通过国际合作,进一步提高了圈养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共同提高了大熊猫的保护水平。

开展国际大熊猫保护合作研究以来,截至2023年12月,来自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旅居国外的大熊猫,共繁育存活32只熊猫宝宝,其中22只已回国。

“攻克人工繁育‘三难’初期,仅为了寻找最适合的幼龄大熊猫配方乳,我们就与国外营养学专家沟通了无数次,共同试验也有几十次。”李德生回忆起当年的国际合作还记忆犹新。

据介绍,为强化对旅外“国宝”的保护与监管,国家林草局不断完善国际合作管理机制,派出专家组前往境外合作机构实地检查,定期开展大熊猫健康监测评估,在产仔等关键时期加强沟通联系。

目前,随着大熊猫人工繁育、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等体系逐步构建,中国圈养大熊猫从最初的10只发展壮大到670余只,已拥有一个健康有活力、遗传结构合理的大熊猫圈养种群,基本实现该种群的自我维持和可持续发展。这为世界野生动物人工繁育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经验”。

美国:民众热盼大熊猫归来

初春的美国圣迭戈动物园,阳光明媚,生机盎然。中美就新一轮大熊猫保护国际合作事宜达成一致的消息,令从各地到来的游客感到欣喜和期待。

“今天早上收到圣迭戈动物园的邮件得知这个好消息,我当时激动得尖叫,天啊,大熊猫要回来了,我们好期待!”来自波士顿的游客莉莲·哈尔伯格告诉记者。

莉莲·哈尔伯格和她的丈夫乔治·哈尔伯格都是大熊猫“铁粉”。他们曾多次到访圣迭戈动物园和华盛顿国家动物园,与旅居美国的大熊猫共度快乐时光。

1996年至2019年,大熊猫一直是圣迭戈动物园的“镇园之宝”。大熊猫“白云”于1996年抵达动物园,在中美双方密切合作下,受到精心呵护,一共产下六只幼崽。2019年5月,由于保护租借协议到期,时年27岁的“白云”和它6岁的儿子“小礼物”返回中国。当时许多游客在动物园大熊猫馆前排起长队,满含不舍与它们依依惜别。

        ▲2019年4月6日,在美国圣迭戈动物园,一名游客在“大熊猫友谊墙”上挂上祝福签。(李颖摄)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是中美人民的友谊使者。它们圆滚滚、胖嘟嘟的,人见人爱。看到它们在熊猫馆里打滚、玩耍、吃甘蔗,让人感到快乐和释然。不仅是美国民众,全世界的民众都喜爱它们。”哈尔伯格夫妇对本报记者说。

他们表示,中美两国为共同保护大熊猫等濒危物种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这种合作非常重要。”

圣迭戈动物园位于美国西南滨海城市圣迭戈,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动物园之一。圣迭戈动物园野生动植物联盟高级公共关系代表安德鲁·詹姆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展示大熊猫不是最主要目的,更重要的任务是更好保护大熊猫,促进它们茁壮成长、繁殖育幼。目前圣迭戈动物园的大熊猫馆正在施工,园方将为迎接大熊猫到来做好准备。

西班牙:延续近半个世纪的“熊猫情”

2月18日,中方宣布将待已到期的旅西大熊猫一家接返中国后,再向西班牙运送一对年轻的大熊猫,以延续两国人民40多年的“熊猫情”。作为中西友谊代代相传的使者,一代又一代的旅西大熊猫接续其历史使命,为推动中西关系迈上新台阶、继续走在中欧关系前列作出贡献。

第一代两只旅西大熊猫名叫“绍绍”和“强强”,作为赠给1978年6月访华的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和王后索菲亚的国礼,千里迢迢远赴西班牙,落户马德里动物园,开启中西两国政府和人民近半个世纪的大熊猫情缘。

雌性大熊猫“绍绍”不负众望,1982年4月通过人工授精,借用伦敦动物园雄性大熊猫“佳佳”的精液成功受孕。1982年9月4日晚,它生下了一对龙凤胎。令人惋惜的是,只有雄性幼崽“竹琳”存活下来,成为欧洲第一只人工饲养繁殖并存活的大熊猫。

“竹琳”的降生在西班牙刮起了“大熊猫旋风”,吸引各地民众远道而来、争相目睹,曾打破马德里动物园参观纪录。不幸的是,“绍绍”在“竹琳”出生一年后于1983年10月23日因病去世。年满13周岁的“竹琳”也于1996年4月29日患前列腺炎去世。为纪念其离世,“竹琳”遗体被制作成标本,保存在马德里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内。

2007年,中国和西班牙签署大熊猫保护研究国际合作项目协议,第二代两只旅西大熊猫“冰星”和“花嘴巴”远赴西班牙,同样在马德里动物园安家并繁衍后代。

2010年9月7日,“花嘴巴”通过人工授精成功生下一对雄性幼崽,取名为“德德”和“阿宝”。三年后,这对兄弟从西班牙返回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2013年8月30日,又一只雄性大熊猫降生,取名为“星宝”,意为“其父冰星之宝”。“星宝”于2017年被送回中国。

2016年8月30日,马德里动物园诞生首只雌性大熊猫。全西班牙数千名儿童投票,为其取名“竹莉娜”,与当地俗语“地道马德里人”谐音,以纪念其前辈“竹琳”(竹莉娜在西班牙语中为竹琳的昵称)。

2021年9月6日,“花嘴巴”又在马德里动物园产下一对大熊猫龙凤胎,分别取名为“友友”和“久久”。

今年2月29日,高产大熊猫母亲“花嘴巴”将携“冰星”“竹莉娜”“友友”“久久”全家五口回娘家。2月22日,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马德里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专门为它们举行官方欢送仪式。

        ▲2月22日,旅西大熊猫“冰星”在马德里动物园举办的欢送仪式上吃蛋糕。(新华社发)

作为大熊猫“友友”的“教父”,马德里市长阿尔梅达表示,向五只大熊猫道别,就像与亲人离别一样让人伤感,大熊猫一家给马德里人民带来无尽欢乐。他感谢中方信任,与马德里动物园续签合作协议,让可爱的大熊猫继续陪伴马德里人民,相信即将到来的年轻大熊猫将同前辈一样成为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

比利时:大熊猫开启中国文化之门

今年秋天,在比利时天堂动物园出生的大熊猫“天宝”和双胞胎“宝弟”“宝妹”就要踏上回国旅程。“那将是个伤感的时刻。”天堂动物园创始人兼董事长埃里克·董博对记者说。

动物园日前发布公告说,将在大熊猫返程前举办特别活动,“庆祝它们的生日并与它们告别”。董博预计,肯定会有很多“粉丝”前来告别,就像当初欢迎它们的父母抵达比利时一样。

10年前,大熊猫夫妇“好好”和“星徽”抵达比利时的时候,大批民众前来迎接。即便他们早就知道看不到大熊猫的真容,因为这些远方来客需要在封闭的箱子内保持安静,数日后才能与公众见面。

“好好”和“星徽”很快成为这里的明星,吸引比利时各地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大批粉丝前来。“你相信吗,有些人甚至卖了自己的房子,搬到动物园附近,就为了能常常看到大熊猫。”董博告诉记者。

2016年“天宝”诞生,2019年“宝弟”和“宝妹”降生,比利时天堂动物园成为罕见的同时拥有五只大熊猫的海外动物园。有了大熊猫“加持”,这里客流量大增,并多次被公众评为欧洲最受欢迎的主题公园。

        ▲2023年8月16日,在比利时布吕热莱特的天堂动物园,大熊猫“宝弟”(上)、“宝妹”享用四岁“生日大餐”。(赵丁喆摄)

按照协议,海外出生的大熊猫幼崽应在四岁前送回中国,以避免近亲繁殖。

董博记得,在引入大熊猫的时候,中方曾提供一些图片让他选择。“我的答案很简单:请你们帮我选一对最合适的。”他说,中方团队最了解大熊猫,只要相信他们就好。

“很少有人不喜欢大熊猫,它们憨态可掬,如此可爱,是传播爱的使者。更重要的是,大熊猫是一扇‘门’,是帮助人们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的‘门’。”

董博是个中国文化迷,从小就爱听母亲给他讲《西游记》的故事,长大后曾20多次访问中国。创建天堂动物园后,他着手在园内打造一处中国园林,运来中国的原料,请来中国的工匠,目的是传递纯正的中国文化。

大熊猫落户后,董博把它们的几位“同乡”也请了过来,有华南山羚、红熊猫以及扬子鳄等。“要知道,在大熊猫的栖息地,有5000种野生动物。很少有国家像中国这样大力投入生物多样性保护。”(原标题:外国“猫粉”等不及了!)(完)

作者/余里 谭晶晶 胡加齐 李骥志 潘革平

责任编辑:佳蕾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