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水印,让“唐伯虎”们飞入百姓家

来源:新民晚报 1709627763000

木版水印是我国特有的传统雕版印刷术,它是对中国书画精品进行高仿的传统工艺,是公认的中国顶级复制技艺。

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唐伯虎《秋风纨扇图》,眼下正在“对话达·芬奇”特展中热展。而在位于延安西路593号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这张唐伯虎代表作在此重现,它刻印精美,书画雅致,墨色浓淡相宜,原作中钤印清晰显现。

这张唐伯虎《秋风纨扇图》正是通过木版水印技艺复制的。木版水印是我国特有的传统雕版印刷术,它是对中国书画精品进行高仿的传统工艺,是公认的中国顶级复制技艺。它以文秀典雅为底色,承载着传统文化中的艺术趣味、文人精神。在日前公布的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朵云轩木版水印传承人郑名川在列。

郑名川表示:“精裱的木版水印字画,让唐伯虎、张大千、程十发这类名家作品飞入寻常百姓家;诸色纸笺让日常书写富有仪式感,当下又受到年轻人的喜爱。这让我们传承这项古老技艺有了极大信心。

  ▲木版水印。本文所有图片皆由新民晚报记者萧君玮摄

每一件都是“孤品”

从南京路附近一家小笺扇庄起家,120多年来,木版水印制笺没有断过。朵云轩信笺是近代上海的文化符号之一,郑名川自小就十分神往。郑名川生于1974年,自幼生活在一个手艺人家庭,从小跟着做木雕的父亲干活。他200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时放弃了成为画家的梦想,加入朵云轩,从事木版水印工作。

  木版水印综合了绘画(勾描)、雕刻(刻版)和印刷(水印)三道技术工序。通俗而言,将分层的套色木版“零部件”组装成一幅完整画面,和原作力求相同。郑名川最初从事的便是木版水印的第一道工序——勾描工作。木版水印所有制作工序皆依仗手工,因此每一件木版水印作品都是“孤品”。作品品质会因温度湿度、雕版的磨损程度、套色对齐、墨汁颜料浓稠等,产生肉眼不易分辨的差异。有人说,木版水印是个“深坑”。但他却乐此不疲,在这些笺纸笺作上耗费了无数时间和心血。十多年后,郑名川成为这项非遗的上海市传承人。

  郑名川说,木版水印这门“古代印刷术”,远离了工业时代的机械复制,浓缩了我们祖先的艺术品位和智慧。自明以降,这门技艺所蕴含的精致、细腻、典雅等特色不断升华,绵延至今已有数百年。如今,兼任朵云轩集团副总经理的他带领着一支团队,在传承的道路上孜孜以求。

人气最高“水印间”

作为非遗传承人,郑名川早就有了一批徒弟。他领衔的工作室中共有18位画师、雕工和印工,他们个个身怀扎实的绘画童子功,几乎都来自知名美术学府的版画专业和国画专业。

  ▲姚雨吟在勾画室中作业

三道工序中,文气的勾画和雕版让人静心,画工和刻工的腕下都有超越常人的艺术直觉。目前正在勾画室中悉心作业的是85后的姚雨吟。在勾画步骤中,画师要分析原作中用笔和设色,根据原作的干湿浓淡和设色变化来分组分版,用细笔勾描在薄如蝉翼的雁皮纸上。到了刻版环节,勾描的画面反贴在刨光的梨木板上,根据不同的用笔,运用刀法,恰到好处地雕刻出拆解后的部分画面。

人气最高的是“水印间”。老师傅“王姐”身着青蓝粗布,和助手一起为张大千《佳藕图》进行“水印”。大千居士的这张大写意作品宽约1米,莲塘中的荷叶经脉枝枝蔓蔓,考验着印工的功力。“王姐”支着四支狼毫中楷,面前三碗矿物质颜料分别盛着豆绿、抹茶绿、薄荷绿,轻拈加点彩,将墨和色印在已刻的木版上,再给饾版添上新绿。垫上衬纸后,运用手力,分版套印在宣纸上。

  ▲老师傅“王姐”

朵云轩木版水印工作间可谓“返璞归真”,看不见一台电脑,疏远了机械和电子器物。刀、笔、毛刷、镊子、衬纸是工匠们手头忙得不停的工具,十多人同时动手,熏、熨、压、折、晾……工作间里的现代化机器,只有几台冒着水汽的加湿器和一部电动的磨墨机。

年轻一代“心头好”

木版水印笺纸也是朵云轩的一大特色。名家创作的木版水印笺纸,数不胜数。海派画家中任熏、胡公寿、虚谷等喜以江南风物和四季入画,梅花杏花,莲叶田田,交织出一幅幅润泽人心的小品。中华艺术宫吴冠中林风眠大展上,林风眠的部分作品所用纸笺即为朵云轩木版水印生产的笺纸。

让郑名川高兴的是,近年来,随着国风国潮的兴起,木版水印技艺在年轻一代中大受欢迎。像木版水印《朵云轩诗笺谱》函套精装,成为当下年轻一代的心头之好,在近几年的上海书展上持续热销。这些美好的文房用具重现了中国传统的精致典雅的生活方式。“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这个称号,不是个人荣誉,只是把队长袖标戴在我的手臂上。非遗传承是通力协作的事情,要把木版水印这门绝技发扬光大,要依赖每一道工序上的每一个人!”郑名川说。(完)

责任编辑:陶然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