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几百年,这12位女神一回归就是顶流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711443611001

古时人们祭花神、吃花糕来庆祝花朝节,如今年轻人也在这一天身着汉服赴“花神”之约。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

在姹紫千红的春日中,藏着这样一个传统节日——它是“百花”的生日,也是人们踏青赏花的好时节。虽然随着时光流逝,这一传统节日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时下“汉服热”的兴起,却再次将它带进人们的视线中。

繁花锦簇的春天,竟藏着“她”的生日

春分时节,亦是花朝。花朝节是百花的生日,也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源于古代民间祭祀花神的习俗。然而花朝节的花香飘渺,日子也飘渺,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日期有所不同,一般在农历二月十五举行。

花朝节的由来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陶朱公书》中曾写道,“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无雨,百花熟”。而后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定型于唐宋年间。然而在宋朝以前,过花朝节的大多是高雅的知识分子,在民间并不普及。

直到宋朝之后,百姓对花朝节的热情大增,出门赏花甚至万人空巷。无论男女,都喜欢用花装点生活,乐于将大朵的鲜花簪在鬓侧。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以及经济的富裕,花朝节信奉花神的习俗活动也因花卉业的繁荣而兴盛。

相传,花神名女夷,本是神话中主宰春夏万物生长的女神。后来随着风俗的发展,又与月令结合,衍生出十二花神的说法来,较为流行的十二花神版本是:一月梅花神,二月杏花神,三月桃花神,四月蔷薇花神,五月石榴花神,六月荷花神,七月水仙花神,八月桂花神,九月菊花神,十月芙蓉花神,十一月山茶花神,十二月腊梅花神。十二花神又与历史人物对应,版本也有多个,不仅有杨贵妃、西施,甚至还有以陶渊明、苏东坡为代表的十二“男花神”。

▲2023年3月11日,广西南宁市举行传统花朝节活动,百余名汉服爱好者齐聚百益上河城创意街区,上演华丽汉服秀。(图片来自中新社)

以花寄情,古人如何给“百花”庆生

除信奉花神外,花朝节还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其中最为普遍的,就是踏青。从春分开始,大地回暖,万物复苏,草渐新,柳渐绿,花渐红,人们纷纷到郊外踏青游春,舒活筋骨,放松心情。

还有赏花和花市。随着花朝节的到来,文人雅士、贵妇小姐,纷纷来到郊外各名园欣赏争芳斗艳的鲜花,一些花农也趁机把培植的鲜花、插花或盆景拿到花市来卖,以满足人们的雅趣。自北宋开始,其活动又有了新内容,增加了种花、采摘野菜等,并逐渐扩大到民间的各个阶层。

传统节日与饮食总是相关联,花朝节也不例外。相传花朝节当日有吃花糕的习俗,追其源头是因武则天嗜花成癖,每年夏历二月十五花朝节这一天,她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用花糕来赏赐群臣。上行下效,从官府到民间也就此流行起花朝节吃花糕的习俗。

古时文人墨客也常在观赏花朝美景之时饮酒赋诗,以花寄情。南朝梁元帝曾有诗云:“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相见”;唐代诗人方干也曾诗云:“花朝连郭雾,雪夜隔湖镜”;以及清朝蔡云写的《咏花朝》:“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都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江南民间庆贺“百花生日”的盛况。

▲2023年3月11日,广西南宁市举行传统花朝节活动,百余名汉服爱好者齐聚百益上河城创意街区,上演华丽汉服秀。图为汉服爱好者将彩带挂在花枝上祈福。(图片来自中新社)

着汉服踏春来,是属于“花朝”的仪式感

随着年代更迭,古老的习俗日渐消失,然而近年来,“汉服热”的涌起令花朝节在各地又陆续重现,特别是与汉服爱好者们的活动相结合,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参与其中。

3月24日,知名国风博主携手多位国风圈知名达人,以十二花神的形象与近两百名汉服爱好者齐聚杭州西溪湿地,共同庆祝花朝节。她们登上氦气球,将缤纷的花瓣洒向空中,象征着百花齐放、春满人间的美好愿景。

同日,在武汉的新洲旧街上,也有十二位身着汉服的“花神”踏春而来,她们分别手拿桃花、牡丹花、石榴花等12种花材,仿佛从画中走出,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少游客和汉服爱好者也加入其中,大家一起巡游迎春,传递对春天和未来的美好祈愿。

不仅如此,属于花朝节的芳香也飘至大洋彼岸。在位于旧金山湾区伍德赛德的斐洛里庄园内,美国北加州汉服社的成员们身着汉服,举行花朝节庆祝活动,同时也为斐洛里庄园春季系列活动拉开帷幕。

历史中传统花朝节的习俗虽已难寻踪迹,但当人们身着汉服、手持花束时,也仿佛是赴了一场“花神”之约。传统节日或许会在时光的长河中被遗忘,但古人对春天的期盼和祈愿,还将代代相传。

春来无事,只为花忙。心中有花朝,便会诗意盎然,繁花簇簇。(完)

综合中新网、中国青年报、杭州日版、中工网等

责任编辑:谷雨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