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三月三”连休4天还不调休,是谁又羡慕了?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712820278001

赶歌圩、抛绣球、竹竿舞……又是一年“三月三”,连休四天的广西人已经开始组织起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

什么?广西连休四天!

又是一年“三月三”,对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人们来说,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都是一场不亚于春节的盛会。提到“三月三”,人们大多把它看作壮族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但其实,它还是隐藏的“情人节”。这个古老的节日,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被设为广西全区的法定节假日。

既然是一年一度的“情人节”,单是放假怎么够!在外地人羡慕嫉妒的目光中,广西人已经组织起了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首当其冲的便是“约会三部曲”。

赶歌圩:对上了山歌,就是“对的人”

赶歌圩是壮族“三月三”最为重要的风俗活动之一。每逢三月三人们便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对歌交情,情投意合者便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没错,这就是“三月三”歌圩相较于其他时节歌圩所具备的一个特别的功能——“择偶”功能。

相传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有⼀年的三月初三,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4月9日,2024年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嘉年华启动仪式在广西德天跨国瀑布景区举行,中越两国民众以歌会友、以舞传情,共同欢度“三月三”。图为越南演员表演天琴联唱节目。(图片来自中新社)

抛绣球:传球成功既可喜得情侣一对

绣球原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后被加入到体育竞技和娱乐活动当中。在壮族文化中,绣球还被视为吉祥物,可以驱邪避灾、祈求幸福,也可以作为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信物。因此,抛绣球的活动也被赋予了浪漫的色彩。

每到“三月三”,壮族青年就会相邀聚集在户外、河畔,姑娘们会把手中的绣球抛向意中人,小伙子若对某个姑娘有意,会在绣球上系上银首饰或钱袋等礼物,抛回给姑娘。姑娘若收下小伙子的礼物,即表示接受小伙子的追求。这种传统的抛绣球活动不仅可以娱乐,更是一种传情达意和社交联谊的方式。

▲2023年4月21日,“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开幕式活动在南宁市青秀山举行,活动分为三个单元,集中展示古风山水实景秀、壮乡特色歌舞表演、壮乡非遗技艺等。图为身着民族服饰的演员欢唱山歌。(图片来自中新社)

竹竿舞:跳舞寄情,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还有一种与客共舞的活动不容错过,那就是壮族竹竿舞。竹竿舞起源于古代的壮族社会,最初是人们为了祈求丰收、驱邪避邪而举行的一种祭祀仪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祭祀仪式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娱乐性的舞蹈活动,并在壮族民间广泛流传开来。人们通过跳竹竿舞,来表达喜悦和祝福之情。

竹竿舞的表演形式独特而精彩。一般是由几十个演员敲击竹竿,舞蹈者在音乐的伴奏下,按照特定的节奏和步伐,在竹竿间来回穿梭跳跃。不仅当地人,前来旅游的游客也可以在领舞的带领下加入其中。每逢“三月三”,广西许多地方的壮家青年男女便会以跳竹竿舞来庆祝节日,有时甚至形成了千人齐跳的壮观景象。

▲4月8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近30名留学生在广西柳州市鱼峰公园体验跳竹竿舞活动。(图片来自中新社)

春天的浪漫,让传统节日讲给你听

当然,除了“约会三部曲”,“三月三”还有许多为人称道的习俗活动。如碰彩蛋、蒸糯米饭、抢花炮等等,都是当地人们庆祝佳节的独特方式。在“三月三”到来之际,广西许多学校都举办了特色运动会、节目表演,有些学生还会穿上民族服饰,展现民族文化。

在广西百色市读书的“00后”覃学斌是壮族人,他说,“现在不少人通过网络了解到广西‘三月三’,有些人会来旅游,穿戴少数民族服饰,参加本地的活动,这让更多人了解到少数民族的习俗和文化,也能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民族团结”。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从古代诗人杜甫的笔下,人们能够一窥古时“三月三”的春日胜景。“三月三”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也是万物复苏、踏青游玩的好时节。花朝节、游园会、“三月三”……这个春天,许多地方举办的传统民俗活动吸引了不少人前往打卡,人们在感受春日美好的同时,也对传统民俗文化更加了解和喜爱。

有专家分析指出,春天的传统节日不仅多而且文化分量十足。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下,或许很多人会为“年轻人是否还知道传统文化”的话题打下一个问号。但其实,从《洛神水赋》到《只此青绿》,从花朝节到“三月三”,传统文化正在被人们一点点忆起。

世世漂亮的簪花、中式浪漫的汉服、余音袅袅的山歌……它们的背后既是灿烂悠久的历史,也是一代代人文化自信的体现。(完)

综合中国青年报、中新网、人民日报、中工网等

责任编辑:谷雨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