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黄河之魂——马来西亚归侨艺术家黄国强回顾展”开幕式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举办。
▲2024年5月28日,“黄河之魂——马来西亚归侨艺术家黄国强回顾展”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共展出黄国强绘画作品60幅,此外还展示有他生前影像、归国资料,创作时使用的绘画工具、照相机等相关百余件实物件。(李国庆 摄)
【东西问客户端5月29日电】“黄先生待人诚恳热情,总戴着一副现代感十足的方框眼镜。内穿T恤,外皮夹克,脚上是当时时髦的皮质休闲鞋。冬天,他喜欢戴花色呢子围巾。他对衣服的色彩有很高要求,偏爱咖啡色系,有些‘海派’风格。”中国文化艺术促进会品牌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陈丹,如是回忆自己的老师——马来西亚归侨艺术家黄国强。
5月28日,“黄河之魂——马来西亚归侨艺术家黄国强回顾展”开幕式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举办。展览内容除了绘画作品,还有其生前影像、创作时使用的绘画工具、照相机等。黄国强的家人、学生和朋友等共同见证展览开幕,讲述其作品背后“中西融合”的故事。
▲2024年5月28日,马来西亚归侨艺术家黄国强的女儿黄燕红(左)作为家属代表向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宁一捐赠作品。当日,由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黄河之魂——马来西亚归侨艺术家黄国强回顾展”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共展出黄国强绘画作品60幅,此外还展示有他生前影像、归国资料,创作时使用的绘画工具、照相机等相关百余件实物件。(李国庆 摄)
跨越国界,文化融合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宁一在致辞中提到,黄国强先生的一生,是跨越国界、文化融合的一生。
▲2024年5月28日,参观者们在展厅内观看展出的各类实物展品。(李国庆 摄)
黄国强1932年生于马来西亚麻坡。早年学习西洋画,从事油画创作。1954年他回到中国深造,1961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后留校任教,从教五十多年。
黄国强的女儿黄燕红介绍,《马来土著村庄》和《马来男孩》是她父亲早期(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油画作品,他用画笔记录下马来西亚的风土人情。
▲2024年5月28日,马来西亚归侨艺术家黄国强的自画像吸引参观者拍摄。(李国庆 摄)
“父亲早年受西方美术教育,他的油画作品在色彩表达等方面受到印象派影响。之后他研究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以及临摹和研究敦煌作品多年,所以他的作品中也运用了中国国画技法等。”黄燕红表示,这次展览有一枚印章“东西求索”,那正是父亲创作生涯的真实写照,“他曾说过,自己就是一个融合体。”
“父亲走到哪里都会带着速写本。”黄燕红介绍,他偏爱中国少数民族的风情,云南少数民族、马来西亚热带风情以及西方印象派,在色彩表达等方面有着相似之处,这在他的画作中也有所体现。
展出的《吴冠中为黄国强画展所写前言》(亲笔信)提到:“他用自己的眼睛看敦煌艺术,根据自己的感受再创作。这个‘自己’包涵着对传统之爱和对西方艺术之爱,包涵着对艺术形式科学的尊重。作者用同样的态度作国画,画陶器挂盘,画生活速写。”
▲2024年5月28日,马来西亚归侨艺术家黄国强关于马来西亚的画作引起参观者驻足。(李国庆 摄)
为学生打开一扇观“世界”的窗
展览现场,展示着一幅戴着黑框眼镜的画像。熟悉黄国强的亲友,站在画框前许久,陷入沉思。
陈丹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系八二级的学生,与老师黄国强相处的诸多片段让他印象深刻。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时出国还非常困难。黄先生有机会到海外访问交流,他花大量时间精力在各个博物馆搜集资料和拍摄照片。他在街头巷尾不断拿起相机,记录下访问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2024年5月28日,现场展出马来西亚归侨艺术家黄国强创作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的绘画作品。(李国庆 摄)
“在我们这些闭塞已久的学生面前,打开了一扇观看世界的窗户。”陈丹认为,他以专业的眼光捕捉着包括导视系统、店面布置、视觉传达等内容的镜头,“这无疑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理念冲击”。
黄国强走过很多地方,大量时间用于采风,展览中展示着他的拍摄设备,以及拍摄的风土人情照片。
▲2024年5月28日,展厅内展出“东西求索”印章。(李国庆 摄)
在陈丹记忆里,黄国强等老师带着学生们去过江苏、山东等地实习写生,参观了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还去了连云港、泰安和曲阜,”听着先生的讲解,我们领略到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魅力”。
“时光倒退回西安街头,老师早早起床到东大街早点摊,喝一碗胡辣汤。他喝胡辣汤的样子,让人感受到他无比满足和幸福。”这个画面在陈丹心中难以忘怀,“黄老师是接地气的艺术家。”(完)
作者/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