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京剧如何破圈焕发生机?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 1717578583000

传统戏剧是怎么引燃各年龄段观众的?老故事又如何在当下更好地传承?记者追剧半年后采访了当代大学生、戏剧名家、京剧业内人士,一起来寻找答案。

“过瘾,真是太过瘾了!”

5月30日、6月1日,杭州蝴蝶剧场群星闪耀。国家京剧院“程派”名家、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李海燕,北京京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戏剧梅花奖得主杨少彭等领衔主演的名家版《锁麟囊》和《四郎探母》精彩上演。在台下激动观剧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忠实戏迷,他们中不少是95后甚至00后的年轻人。演出结束后,现场掌声与欢呼不绝于耳,戏迷观众兴奋异常,热情难抑,纷纷涌至台前。

从去年10月开始,浙江京昆艺术中心开始在经典京剧上发力,相继推出《秦香莲》、《珠帘寨》、《战洪州》、《锁麟囊》和《四郎探母》等传统京剧大戏,吸引了大批戏迷像追演唱会一样,从全国各地赶来捧场,观众中,年轻人占了多数。

传统戏剧是怎么引燃各个年龄段观众的?老故事又如何在当下更好地传承?追剧半年,潮新闻记者采访了当代大学生、戏剧名家、京剧业内人士,一起来寻找答案。

  ▲京剧《四郎探母》剧照。(图片来自中新网)

如何破解传统京剧出圈的现代密码?

浙江京昆艺术中心副主任、演出总监张灵告诉记者,一部叫好又卖座的京剧需要好剧、好演员、好平台三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当前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们热衷于国风国潮,绵延了数千年的传统戏曲,当属传统文化、也就是“国风国潮”中最亮眼且惊艳的底色之一。在冗长的戏曲发展史中,涌现了无数个好剧本,积淀了不少的璀璨明珠。这些好剧所蕴含的主旨要义依旧与我们现代主流遥相呼应,同频共振。

为什么浙江京昆艺术中心要选《锁麟囊》、《四郎探母》、《战洪州》、《秦香莲》这样的经典传统剧目?

张灵告诉记者,首先这些剧目优先选择契合时代主题,观众基础深厚,能“原汁原味”呈现京剧昆曲中极具代表性的经典传统剧目。比如《锁麟囊》是程派的代表性剧目,《四郎探母》是谭派老生戏,《战洪州》又是一出极具关派京剧风格的大戏,加上去年在杭州、上海等地成功上演的京剧《秦香莲》、昆曲《西园记》等等。

比如刚刚上演的《锁麟囊》和《四郎探母》这两部大戏都是以积德从善、弘扬孝道和家庭传统美德为主题的传统京剧,它们扎根在几代人的记忆中,非常容易被观众接受且引发共鸣。

这些经典的剧目不仅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有坚实的底气支撑传统戏曲文化。另一方恰恰是因为经典,当中的时代内涵和文化价值观依旧与我们现在的主旋律所契合,历久弥新。

杭州师大教授、浙江省当代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特聘研究员郭梅表示,近年来各种新媒体平台兴起戏曲新风潮,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互联网上通过直播、短视频和线上互动,来探寻民族文化根脉,互联网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梨园文化复苏的浪潮。很多新生代的优秀青年演员,借助平台直播、新媒体引流等方式被更多的人所知晓,形成自带话题热度的流量,进一步“圈粉”年轻一批观众群,孵化一批带有品牌热度的本土戏曲作品,反向助推京剧昆曲“破圈”传播。

《珠帘寨》的主演傅玉和《穆桂英大战洪州》的主演安丽娜都在抖音上开设了自己的社交账号,上传自己在演出时的精彩京剧片段,以及自己练功画面,用来传播京剧文化,吸引了很多粉丝。

随着“戏曲进校园”政策不断推进、深化以及国家对美育、戏曲教育越发重视,各大高校及中小学学生与戏曲之缘也越结越深,他们不仅是“戏曲进校园”的受益者,有机会接触、认识戏曲,更自发成为传统戏曲的传承者、传播者甚至是研究者。

潮新闻记者在演出现场看到,无论是《锁麟囊》还是《四郎探母》,现场都有不少在校大学生组团前来观看。沈涵扬是浙江大学婉云京剧艺术社的社长,他告诉记者,传统戏曲之所以能吸引年轻人,与这些年国家对传统文化、戏曲艺术的大力弘扬密不可分,早在2006年,浙大就成立了学生京剧艺术社团,社团中不少是传统戏剧的爱好者,大家有一个共同的乐趣,在京剧的语境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美学底蕴。自己从小就爱看《锁麟囊》,当“鸳鸯用五色,色彩透清波”、“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这些在书本上出现的枯燥文字,在戏台上一下子鲜活起来了,有一种跟古人隔空对话的感觉。

郭梅同时谈到,传统戏曲发展离不开观众,只有争取到更多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才能为戏曲艺术可持续发展提供生动力。

与此同时《锁麟囊》的主演李海燕告诉记者:“自己从艺近五十年以来,一路走来离不开戏迷的支持。演员在台上演戏,心里要有观众,要懂得如何跟观众互动和交流,这些年轻戏迷的爱好者,带动的市场票房潜力巨大。”

京剧在传统文化上的现代表达是什么?

张灵在采访中表示,京剧在传统文化上的现代表达,应该是守正创新,是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艺术形式。守正,即传承京剧独有的表演程式、服化道等方面的深厚文化底蕴,赓续京剧艺术的血脉精髓;创新,即现代京剧在表演形式、表演内容、表演手法等方面的勇敢突破。

如何守正?今年以来,浙江京昆艺术中心前后特邀国家京剧院“程派”名家、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李海燕,北京京剧院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戏剧“梅花奖”得主、一级演员杨少彭、张馨月,上海京剧院京剧名家李军、熊明霞,国家京剧院京剧名家宋小川等京剧名家助阵。用这些名家的专业实力,给予其他京剧年轻演员们最“传统”的指导,从而精准把控全剧的舞台呈现,最终复刻出最“原汁原味”的、深深烙印在广大戏迷观众们脑海中的这两出经典剧目。

在创新方面,一方面在舞美设计上全面升级,在整个舞台融入写意化、虚拟化、程式化的简约古朴元素,实现现代舞台审美的具象化改良,通过优化的传统舞台、契合现代审美的“经典国风”、流派纯正的京昆戏曲唱腔、极具东方美学的视觉基调。

举个例子,以前京剧表演演员在台上的戏服不多,因为观众年龄较大,他们大多来听唱腔,而现在京剧观众已经在各个年龄层全面开花,当中有不少95后、00后观众,京剧不仅要好听,还要好看。因而剧院在戏服上下了血本,《珠帘寨》和《战洪州》光是演出制作费就高达60多万。在《珠帘寨》中,主角们穿的服装蟒袍和官衣刺绣极其复杂,远远望去衣服上的刺绣浮凸似雕,色彩富丽堂皇,堪称一件件艺术精品。

当戏中两位女主角上场还未开口时,现场已经掌声连连,为什么?因为她们的衣服太精美了。演员黄金在戏中扮演李克用的夫人,她头戴凤冠,身穿黄色凤服,凤冠上的珍珠在灯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可谓“熠熠生辉”。通过华丽的灯光、布景和服饰等元素,营造出了一个充满神秘感和浪漫气息的唐朝世界。这些精致的舞美设计不仅增强了观众的视觉享受,也让整部剧目更加生动和立体。

张灵表示,这两年越来越多走进京昆剧场的年轻观众被这里的舞台深深吸引,常常惊叹于京剧的美丽和魅力。这种改革不仅让观众们得到了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也让京剧这门传统艺术在年轻人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完)

责任编辑:卜乐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