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空调也能爱上夏天,古代清凉好物“拍了拍”你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720520320435

炎炎夏日,如何消夏纳凉成了人们最关心的话题。千百年前,古人没有现代科技设施,但也通过智慧和巧思发明创造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消暑“神器”。

炎炎夏日,如何消夏纳凉成了人们最关心的话题。如今,我们可以享受电扇、空调、冰箱等电器消暑,但在千百年前,古人没有这些现代科技设施,他们又是如何度过高温天的呢?

事实上,聪慧的古人早已通过智慧和巧思发明创造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消暑“神器”,有的甚至沿用至今。

古人的夏夜,少不了这套“床上用品”

对于很多家庭来说,迎接夏天的第一步就是换上凉席,清凉的席子能够让人们度过舒爽的夜晚。但鲜为人知的是,凉席最早可是由古人发明出来的。古时候,人们将凉席称为簟,常用藤、苇、竹等编织而成,是普通人家消暑的常用品。有钱人家则会用丝绢编织凉席,比竹席更要经久耐用。而最昂贵的当属象牙制成的箪席,相传汉武帝时,曾经以象牙簟赐给宠妃李夫人。

不仅有凉席,古人的枕头也十分讲究。古时没有空调、风扇,为了能得一日清梦,达官贵族们便用瓷器做成枕头,瓷枕的枕面是一层釉,釉面的光滑度能够带给人清凉之感,便成了清热消暑的好用品。清乾隆皇帝就很喜欢睡瓷枕,他曾题诗云:“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民间老百姓们没有瓷器,便会用泥巴烧制成陶瓷枕头,也能起到消暑纳凉的作用。

此外,古时人们睡觉时还不忘添置一个“抱枕”,用以解暑。竹夫人,又叫青奴,汉族民间夏日取凉用具,通常取整段大竹子,把中间打通,四周编织成网状,外形与今天流行的抱枕类似。因为竹子整体都是镂空编制,四面通风,天气热时放置在床上抱着入眠,可以缓解燥热,取得体感的凉爽。“竹夫人”不进行任何化学处理,属于低碳绿色的消暑用品,直到现在中国部分地区仍然在销售使用,多数还曾销往韩国等地。

▲2023年7月13日,安徽博物院展示的“宋三彩卧女抱鹅枕”瓷质枕头(左一),该瓷枕设计成如意的造型,高15厘米,瓷枕表面的釉会使人的头部感到清凉舒适,是古代人夏季专用寝具。(图片来自中新社)

“上链接”!古人也有夏日限定OOTD

看多了影视剧,人们通常以为古代人在大热天也会一袭长衫,其实古人并没有那么古板。

《韩非子·五蠹》里有“冬日麑裘,夏日葛布”的记载。葛是一种衣食两用的豆科藤本植物,被广泛采用为夏衣。古代达官贵人还有更轻薄透气的夏衣——纱衣。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汉代马王堆出土的素纱襌衣,重量仅有49克,轻便又凉快。为了应对夏天出汗的问题,古人还研发出了竹衣,将竹子连接起来,结成网状,主要用于防汗。

出门在外,扇子也是古人夏日必备的引风用品。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纳凉,扇子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更为轻松,还有许多文人墨客爱好在扇面上写诗作画。这一精湛的技艺不仅在中国古代流行,从明代开始更是传入欧洲,风行世界。直至现在,人们仍在使用这种古朴的纳凉工具。

在炎热的夏天,古人还会手握冰玉,既可以当把玩文玩,也可以锻炼手指的灵活性,但最主要的是可以降温。冰玉的使用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清中期,由新疆的大小和卓进贡的珍贵玉材,经过宫廷玉制大师的雕琢,使得冰玉器皿佩饰盛行于乾隆年间,成为皇室贵族的专享玉材。每逢夏日,人们便将冰玉缝制在衣服中,或拿在手上,用以解暑。

▲资料图为安徽博物院收藏的近代竹编汗衫。(图片来自中新社)

古代夏日探店计划,有它们就够了!

和现代人一样,古人避暑首先想到的就是打开冰箱,来一杯“夏日特饮”。虽然古时候没有现代科学技术,但聪慧的古人仍然发明出了可以盛冰的容器——冰鉴。从功能讲,它是历史上最早的冰箱,材质多为陶器或青铜器。使用的时候将盛装食物的器皿放进去,然后周围铺满冰块,合上盖子,就能保鲜食物或者冷冻饮料。

▲2023年7月13日,小朋友在安徽博物院参观“吴王光鉴”。(图片来自中新社)

早在周朝时,就有关于古人夏日“吃冰”的记载。到了唐朝,冷饮、冷食发展迅速,种类多样,还出现了今天冰激凌的雏形——酥山。据文献记载,酥山应该就是在冰上面覆盖着奶油、酥油。当然,虽然酥山清爽解暑,但是当时奶油制作复杂,比较贵重,因此酥山也是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用的美食。南宋时期,冷饮的品种更加丰富,仅市面上出售的就多达数十种,成为古人必备的“夏日特饮”。

夏日来袭,古今同此溽热。古人有驱暑良方,今人有科技助力,不管是哪一种,都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独具匠心的创造精神。在这暑热攻心、火旺浮躁的夏天,除了借用外物降温,也别忘了心静自然凉。(完)

综合新华社、新华网、大河网、中国日报网等

责任编辑:谷雨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