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奥运会的大幕已然落下,许多精彩瞬间与荣耀时刻令人难以忘怀。在这场全球体育盛宴中,一个鲜明的趋势愈发凸显——奥运竞技运动的全球化。
巴黎奥运会的大幕已然落下,许多精彩瞬间与荣耀时刻令人难以忘怀。在这场全球体育盛宴中,一个鲜明的趋势愈发凸显——奥运竞技运动的全球化。
网球,长久以来是欧美国家优势领域,中国选手夺得一金一银,让世界为之侧目;乒乓球,一直是中国的王牌项目,而欧洲选手如黑马般杀出重围,也令人眼前一亮。
回顾历史,体育全球化并非一蹴而就,其意义也远不止于赛场竞技。它打破了文化的隔阂,让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因为共同的热爱相聚在一起,成为世界各国相互了解、增进友谊的重要平台。
从“网球荒漠”到“一往情深”
▲当地时间8月3日,郑钦文在巴黎奥运会网球女子单打比赛中。(图片来自中新社)
不久前结束的巴黎奥运会上,郑钦文夺得中国奥运历史上首枚单打金牌,张之臻与王欣瑜拿下奥运会网球混双的首枚银牌。作为仅次于足球的世界第二大运动,网球在欧美地区非常受欢迎,而中国并非传统强队。
回到二十年前,中国曾被称为“网球荒漠”,网球和高尔夫一样是“贵族运动”,走职业化道路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而到了2011年,随着李娜拿下法网单打冠军,根据国际网球联合会(ITF)数据,十多年间国内网球爱好者从400万增加到了2000多万,许多运动员前往欧美留学进修,渐渐打出了成绩。
在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张庆看来,本届奥运会之所以有一批高水平网球运动员崭露头角,与国内网球整体环境的成熟度有关。中国不断引入国际化全球赛事,国内各地也会举行各种比赛,为青少年种子选手提供了丰富训练和比赛的机会。此外,中国网球领域形成了由家庭、体育部门(政府国家)和社会(市场化)三方合力的培养体制,为教练、科研、医疗康复、后勤保障等方面提供支撑。
在欧美国家的网球市场已经逐渐进入饱和阶段后,中国承载着各方的期许,被认为可能带来新的爆发性增长点。维宁体育创始人、CEO纪宁认为,中国青少年网球尤其是女子青少年网球,已经成为体育职业化和商业化领域一个风口。
如今,中国不仅是全球网球参与人数第二的国家,网球场数量也排到了世界第二。更何况,还有无数的网球梦,正在生根发芽。
花样游泳与东方美学的“双向奔赴”
▲当地时间8月5日,在巴黎奥运会花样游泳团体技术自选赛中,中国队获第一。图为中国队在比赛中。(图片来自中新社)
本届巴黎奥运会上,中国花游队实现了几代花游人的梦想,在集体项目上以绝对优势获得队史第一枚奥运金牌。与此同时,王芊懿/王柳懿又在双人项目中锦上添花,再次书写了中国花游新篇章。
花样游泳起源于欧洲,起初仅作为游泳比赛的场间娱乐节目。1930年后,花样游泳传入北美,并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渐配上舞蹈、音乐和节奏,使其成为一项优美的水上竞技项目。日本是第一个训练花样游泳项目的亚洲国家,短时间内迅速跻身世界前列。而中国直到1983年,才正式成立国家花样游泳集训队。
国际赛场上,花样游泳的竞争非常激烈。中国花游队时常要与来自俄罗斯、美国、日本等成熟强队同台竞技,所以比赛成绩并不理想。此后,中国花游队开始陆续引进日本、俄罗斯等外国高水平教练,在动作、力量训练等方面不断打磨,逐渐摸索出一条路来。千禧年后,中国花游才开始在国际比赛实现成绩突破,并逐渐向“世界一流”进击。
值得一提的事,伴随中国花游一同来到世界舞台中央的,还有东方美学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国花游队主教练张晓欢曾说,过往的国际赛场上,艺术印象并非中国队的强项,但是如今中国花游队所呈现的,那些与东方美学强关联的作品,被国际赛场认可。
本届巴黎奥运会中,中国队的动作设计运用了大量中国美学“国风”元素。中国追求的目标并不仅仅是最高领奖台,而且要“惊艳全场”,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裁判都能接受带有中国风的音乐和动作编排。
乒乓球“常胜之师”也迎来了“欧洲黑马”
▲当地时间8月8日,巴黎奥运会乒乓球男团半决赛在南巴黎竞技场四号馆拉开战幕。图为第二场单打比赛由中国选手樊振东对阵法国选手菲利克斯·勒布伦(右)。(图片来自中新社)
乒乓球是中国队的传统优势项目,在巴黎奥运会上首次包揽5枚金牌,实现历史性突破。虽然没有斩获金牌,但是瑞典队选手莫雷加德、法国队选手勒布伦兄弟与中国“过招”时的精彩表现,也反映出欧美在这项东亚优势项目上的突破。
其实,乒乓球项目从无到有,本就是国际文化交融的结果。乒乓球运动起源于19世纪末的英国,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1959年,容国团在第25届世乒赛上获得男子单打冠军后,中国掀起“乒乓球热”,民众用一张桌子一块木板都能随时练起来,这为中国乒乓球运动打下了扎实的大众基础,中国队也逐渐成长为世界乒坛的强者。
随着中国乒乓球技术不断提升,中国曾向很多国家输送教练员,帮助其运动员提高技术。正如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金大陆所说:“中国乒乓球从来不愿‘一枝独秀’,而是追求‘百花齐放’。只有国际上有更多乒乓球‘好手’出现,有更多的新技术出现,才能促进这项运动更长久发展。”
此外,中国在乒乓球“小球变大球”的改革中也作出了大贡献,小球时期的乒乓球比赛,回合少、不耐看,观众情绪很难调动起来。1995年,时任国际乒联主席的徐寅生,主导推动了38mm小球向40mm大球的改革。“小球变大球”后,运动员搏击中,能相持十多拍甚至数十拍,这种紧张的氛围重新唤起了观众的激情和欢呼,也为乒乓球运动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在全球化趋势下,传统的国家边界和文化差异,使文明间的对话交流仍然是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而体育运动,恰如一道跨越文化、语言和意识形态鸿沟的桥梁。现代奥运会虽源起西方,具有浓厚的西方文化特质,但在其不断发展的历程中,有力促进了体育运动的全球化,也推动了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完)
综合中新社、第一财经、《钱江晚报》、《环球时报》、《中国体育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