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和对外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作为英语国别变体的中式英语也走上了世界舞台,已让人不可漠视。
近日
中式英语
在外网火了一把!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一位常在中国社交平台小红书分享日常、有时秀恩爱、吐槽男友的外国博主发了个帖子,她去机场送男友离开,并配文“再见宝贝”。
▲本文图片来自齐鲁壹点
网友们注意到,该到博主几天前刚分享过被男友气哭,现在又因为舍不得送他离开而难过,于是“劝分小队”纷纷涌入评论区,给博主送上了“安慰”,该条博文和评论区独具特色的“中式英语”也在外网上彻底火了!
中国网友用英文评论:
want cry go outside cry(想哭出去哭!)
有人建议女孩眼界放开:
The old doesn’t go,the new doesn’t come.(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one boyfriend,always sad.ten boy friends,no time to sad(男友一个,总会伤心。男友十个,没时间伤心。)
3legs frog can hardly find,2legs man can easily find!(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男人满街跑。)
cry what?man like taxi,one go,next come(哭啥?男人就像出租车,这辆走,下辆就来了。)
还有人用经典英语热梗联动:abandon!abandon him!!(甩了他!甩了他!!)
评论下的网友表示,“背了四年的abandon终于用上了!”
甚至还有外国网友评论,“我在这评论区学习说英语”
好在中国网友的热情没有白费,很快有外国网友看到了这些留言,并且成功理解了中国网友们金子般的热心,转发到了国外网站上:
Imagine going through a rough patch with your boy friend and thousands of Chinese netizens comfort you.
(想象一下,当你和你的男朋友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时期,成千上万的中国网民在安慰你)
混着汉字、拼音的中式英语以及中文语境中独有的流行梗,这波中式幽默感着实是“拿捏”了。最火的金句“you swan he frog”还被外国网友拿来配文其他场景↓↓↓
何为“中式英语”?
据相关介绍显示,所谓“中式英语”也称中国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影响,硬套中文语法,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一种不规范英语。
近年来,中式英语在中国本土火爆,而且开始走向英语世界。
此前,一则消息登上热搜。中国海关总署已将海关商品名录中“白酒”对应的英文修改为“Chinese Baijiu”。
对于本次“改名”。中国酒业协会昨日表示,此次更改对于准确描述中国白酒这一民族产品,规范白酒出口名称,扩大国际影响力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Baijiu”一出,也让网友高呼“有内味儿了”。不少网友表示,自己的四六级分数有一部分“是海关总署给的”。有网友称,“这恐怕是我能拼出的最长的英文单词了!”还有网友调侃称,“Erguotou,安排上了吗?”
新任中国驻马耳他大使于敦海也为此事专门发了一条推特称,如果有更多这样的英文词汇,那我中学的日子就要好过多了。
据报道,有家长发现小学教辅书上竟印着一句中式英语“day day up”,家长郑先生认为,这样的翻译不妥。
让孩子们学习这样的英语,是否不妥?记者查询发现,这句中式英语早已被广泛接纳。比如2014年南京青奥会曾面向全世界公布了6个候选口号,其中就有“day day up”。《纽约时报》报道湖南卫视的娱乐节目“天天向上”时,就使用了“day day up”。
在加拿大读大一的华人学生吴雨桐介绍,她就经常听见老外嘴里蹦出“day day up”“long time no see”等中式英语。大学生吴斯旻则认为,这类中式英语朗朗上口,不仅中国人懂,还受到外国人欢迎,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中国地质大学英语教师姚夏晶认为,这类中式英语翻译得很传神,很多美国人也在用。翻译本来就是很主观的一件事情,并无严格的“标准答案”,不必太拘泥于语法。
除此之外,不少中国特色的产品也有着中国特色的英文名
例如,Wonton(馄饨)。在被网友戏称为英语词汇“康熙字典”的《牛津英语词典》中,来自中国的馄饨就被翻译成“Wonton”,其取自中国广东一带“云吞”的发音,也是在海外流传甚广的中国词汇。
或许四川网友对此表示不服,毕竟Chaoshou(四川抄手)也是馄饨的一种。但四川完全不必灰心,因为四川颇有特色的“麻将”其实早也已名扬海外。
“Mahjong”(麻将)一词在国外同样成为了人们的日常词汇。甚至在英美等国还有不少民间“Mahjong”团体,著名的斯坦福大学还曾有专门的“Mahjong”研究。
和白酒同为中国特色饮品的“茶”,历史则更为悠久。在海外,“茶”同样以“Cha”闻名。
“中式英语”彰显“中式影响力”
此前,据《牛津英语词典》编辑部向新华社记者提供的统计数据,这套词典目前共收录250个中式英语词汇,其中50多个词是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加入的。
这些有中国血统的英文词汇中,不少与中国食物和传统文化有关。比如,食物领域有hoisin(海鲜)、mooshupork(木须肉)、shumai(烧卖)、wok(炒锅),服装领域有qipao(旗袍)、samfu(衫裤),医学方面则有qigong(气功)、tuina(推拿)等。
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词典总编辑刘浩贤列举了几个他印象深刻且很有代表性的中式英语。例如,guanxi(关系),是华人社会中独特的人际关系与文化现象,这种人际关系延伸到亲朋好友、政治、商业、社会等方方面面。“对于来自其他国家、地区、文化的人来说,‘关系’常常带来强烈的文化冲击。这个词进入英语世界,有它独特的意义所在。”
再比如,Basic Law(首字母B和L大写,特指‘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这一法律见证了香港从英国殖民地回归到中国主权,代表了香港的一段历史、一个时代。”
西方一些语言专家认为,随着中国的节日民俗、先贤思想、传统美食等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世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和话语方式也在对世界发挥影响。
《语言帝国:世界语言史》作者尼古拉斯·奥斯特勒今年年初曾在英国《卫报》发表署名文章说,虽然当今全球四分之一人口在使用英语,但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汉语在全世界的普及度越来越高。
刘浩贤认为,《牛津英语词典》收录中式英语,体现了当前英语演变的一个有趣趋势:日益增长的本土化和多元化。
“世界上许多采用英语作为交流手段的人也在适应这一变化:创造新词,重新发音,改变既定的语法规则,将英语元素与其他语言的元素混搭。随着英语使用范围的扩大,它将继续多元化,并产生新的英语品种。每一种英语都有自己的特点,与标准的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不同。”
总部位于美国的“全球语言监测中心”(GLM)从全球视野和英语发展的角度给予了中式英语热情洋溢的高度评价。该中心主任保罗•佩亚克先生曾声称:中式英语正在促使英语产生深刻的变革,大量的汉语词语进入英语,成为英语新词语最主要的来源,比率可达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他对中式英语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美国“教育服务考试中心”(ETS)的执行副总裁沃尔特•麦克多纳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过:“如果中式英语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学术界和高等教育中,ETS将把中式英语融入托福考试中。”他认为托福考试应真实地反映国际英语的变化。
总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和对外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作为英语国别变体的中式英语也走上了世界舞台,已让人不可漠视。可以相信:中式英语会不断完善,其影响力会进一步增强;它将展现自己亮丽而独特的风采,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