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天!这有一份古代“神兽归笼”指南请查收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725268872000

年度震撼大片《开学》正在全国各地上映。当你忙着收拾行囊,为新学期做准备时,可曾想过古人的“开学季”是什么样?

今天是9月2日,年度震撼大片《开学》正在全国各地上映。当你忙着收拾行囊,为新学期做准备时,可曾想过古人的“开学季”是什么样?他们也是九月开学吗?

古代开学三件套

▲9月2日,昆明市武成小学,一年级的新生开启校园生活。(图片来自中新社)

现在的孩子开学,家长都会备齐“开学n件套”:干净的校服、心爱的书包、崭新的课本、成套的文具……古代开学前同样也有必不可少的三件套:一份“束脩”、一件“青衿”和一套“笈囊”。

古代学费称“束脩”,是指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所奉赠的礼物。根据学业的不同阶段,又有“入塾费”“拜师费”或“谢师酬金”等称法。春秋之前,只有官府有学,普通人家的孩子是被拒之门外的,也就是所谓的“学在官府”。到了春秋时期,孔子打破了教育的高门槛,提出“有教无类”的观点。他在《论语》中表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这里的“脩”指的是肉脯,“束脩”即十条干肉。意思是:只要给我十条干肉,就能做我的学生。这让更多寻常人家的孩子有了求学的机会。此外,早期束脩多为实物,但到后来就是银两钱币一类了,称为“脩金”。

“青衿”是中国古代最传统的“学生服”。青衿,亦写作“青襟”,早在先秦时,学子中即已开始穿青衿。《诗经·郑风》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描述的就是穿着青衿的学子。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的学生也不都是穿青衿的,只有父母双全的学生才可以穿青衿,父母有亡故者由青衿改为素衿。除衣服外,学子所用的帽子和鞋也都有讲究,如春秋时戴高高的“峨冠”,宋朝时戴高而方正的“巾帽”,明朝时戴“四方平定巾”等。

“笈”是古人版的“行李箱”。古人向来喜欢神秘,他们在得到珍贵的书籍后,不会放在书架上,而是悄悄地放置在笈内收藏,秘不示人。于是“笈”又被用来代指孤本好书,“秘笈”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与“笈”相配套的是“囊”。囊是古代学子外出求学盛放物品的用具,也可以称为“书囊”“书袋”。由于书本和衣物放在包袱内很容易起褶、变形,所以,古代学子多用“笈囊”“箱笼”等东西来放置学习、生活物品。

古人也是九月开学吗?

▲郑州大学迎来2024级研究生新生报到入学。图为郑州大学研究生新生在签到墙处拍照留念。(图片来自中新社)

现在的九月,通常被认为是“开学季”,但在古代,农事乃第一要务,九月正值秋收农忙之时,并不是入学的好时候。

据汉代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汉代学生开学主要有三个时间,而且都处于农闲时期: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一般来说,春季入学多在正月十五之后,而秋季入学时间则和现代较为接近。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事频繁,“冬季入学”成为了主流,《北齐书·李铉传》中便有“春夏务农,冬入学”的说法。此后,一年三个学期的制度一直流传下去,宋元明清各朝亦是如此。

除了农事规律,开学时间还与学期的长短有关。古代的学期短者三个月,长者一年。冬学多“三月制”,相对较短,以明代为例,一般从每年的腊月到次年三月。如果是“八月制”和“十二月制”,一般都是春季入学:八月制 “上元(即正月十五)入学”,“八月终解馆”;十二月制“正月望后启学”,“岁暮罢馆”。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学生的假期也围绕着农事进行。据史料记载,从汉代官方创立太学开始,就有了太学生的休假制度,主要是“田假”和“授衣假”。“田假”即“农忙假”,每年农历五月麦子成熟,学生回家下地割麦,可以休假。而起始于唐朝的“授衣假”,是每年农历九月份天气渐冷后,让学生回家取衣物的假。田假和授衣假都有一个月左右。

古代新生的“开学典礼”是什么样?

▲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宏远路小学,老师为一年级新生“朱砂启智”。(图片来自中新社)

在古代,“入学礼”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新生入学会有隆重的“开学典礼”,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和开笔礼四个环节。

古人认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因此,古人“开学典礼”的第一步即是“正衣冠”。入学时,新生要一一站定,由教书先生依次帮学生整理好衣冠,再排队到学堂前集合,在先生的带领下学生才可以进入学堂学习。

步入学堂后,先要举行拜师礼。学生向孔子的神位行叩拜礼,在九叩首后,再向先生三叩首。拜完先生,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所谓六礼束脩,分别为干肉条(感谢师恩)、芹菜(勤奋好学)、莲子(苦心教育)、红枣(早早高中)、桂圆(功德圆满)和红豆(红运高照)。先生在收下束脩后,回赠《论语》、葱(聪慧)等礼物,同时带领弟子齐颂《大学》首章,象征担下“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

拜师礼后,进入“开学典礼”第三步“净手净心”。学生按照先生的要求,将手放入水盆中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净手”看似在洗手,其实是净手净心,去除心中杂念,希望学生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开笔礼”是“开学典礼”中的最后一步。开笔,是中国古代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形式的称谓,俗称“破蒙”,古代读书人只有开笔破蒙后方可入学读书。开笔礼包括朱砂开智、击鼓明智、描红开笔等环节。其中,“朱砂开智”也叫“朱砂启智”或“朱砂点痣”,由先生手持蘸有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红痣。因“痣”与“智”谐音,寓意孩子从此开启智慧,目明心亮,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

古人云:“学不可以已。”自古至今,开学季的讲究虽有变化,但向学的赤诚之心从未改变。

综合人民网、北青网、红网、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等

责任编辑:江江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