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国掌管丰收的神,究竟是谁?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727077313995

自古以来,农业乃人类生存之本,庆祝丰收是劳动人民最重要的仪式之一。你知道古人是如何庆祝丰收的吗?他们在丰收后又会向哪些神灵祭祀呢?

南方的晒秋、佤族的新米节、广西的水上抢头鸭……9月22日,农历秋分,恰是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各地弥漫着丰收的喜悦,精彩丰富的庆典活动纷纷登场。自古以来,农业乃人类生存之本,庆祝丰收是劳动人民最重要的仪式之一。你知道古人是如何庆祝丰收的吗?他们在丰收后又会向哪些神灵祭祀呢?

《诗经》中记载着最早的丰收

  ▲9月22日,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四川省庆丰收主场活动在成都市新都区天星村举办。图为活动现场的文艺表演。(图片来自中新社)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据考古发掘,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便已开始了农业种植活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存在于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就是一种较发达的定居农耕文化遗存,主要栽培粟和黍。在那个生产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祈盼和庆祝丰收成为农人们最为隆重的仪式之一,承载着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如此重要的仪式活动必然会在文学作品中有所记载,最早记录这种活动的文学作品当属《诗经》。由于对农业的特殊感情,周王朝民族在诗歌中常常会自豪地歌颂农业生产、追忆农业生产的先祖,《诗经》中有许多篇章就是关于祭祀的,其中最典型的是《周颂·载芟》和《周颂·良耜》。

《周颂·载芟》是一首记录劳动人民的全年农业活动的农事诗,下半部分写到粮食物品获得大丰收,人们沉浸在喜悦之中。“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丰收之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保佑自己祖先的社神。于是人们将丰收的成果供奉在神的面前。“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宁。”把散发着浓浓香气的祭品供奉给灶神,农业丰收的美好结果,在农人看来都是社神给予人们的恩惠。诗歌最后一句“振古如兹”即是说明在周王朝以前,人们也是如此庆祝丰收的。

《周颂·良耜》是祭社神的诗歌,可以说是《载芟》的姊妹篇,并且用了更多的篇幅来歌咏民众取得丰收的成果。“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收割后黍米和高粱堆起来密密麻麻,把百多间屋子堆得满满的。一年的劳作收获了丰硕的成果,人们高兴地饮酒,献上最好的祭品,意在感谢社神一年来的保佑。

是丰收节,也是汇报日

  ▲9月22日,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深渡镇阳产村,村民在土楼前晾晒农作物。当日是秋分节气,也是中国农民丰收节。(图片来自中新社)

自汉代起,人们将“秋社日”作为庆祝丰收的日子。湖北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黄超芬解释道:“古人看到春天土地上长出五谷,秋天农作物丰收,认为是土地神灵护佑的功劳,于是就在秋季收获之后,酬谢土地神。”

在汉代之前,民间只有“春社”,人们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庄重而热闹的仪式来祭祀土地之神,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少灾。后来,古人认为春社时自己曾向神仙许下愿望,到了秋收之后,无论如何都是要去还愿和汇报一下的,所以便有了“秋社”,定于每年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秋社”的主要活动也是祭祀,丰收年就表达感谢,歉收则表达陈情。

秋社日都有哪些活动?从古人的诗词中就能窥见答案。如陆游的《秋社》一诗:“雨余残日照庭槐,社鼓冬冬赛庙回。又见神盘分肉至,不堪沙雁带寒来……”社鼓、分肉、美酒等可见当时社日的热闹胜景。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秋社》记载得更为详细:“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秋社当天,大家制作食材丰富的社饭,出嫁女子要回娘家,外公、舅舅等将葫芦、枣子等送给孩子。晚上回家时,大家都带着丰盛的食物,满载而归。

在日期上,秋社和我们今天的丰收节秋分其实是相邻的。秋社一般在秋分前7天到后2天的范围内。更罕见的是,有的年份秋分、秋社与中秋节同一天,比如宋人刘攽就有《八月十五日秋分是日又社》一诗,描写三节同日的奇观。

秋社日兴盛于唐宋,明清以后逐渐式微。现在尽管一些地区还存在过社日的习俗,但社日已经不为广大城市人群以及年轻人所知晓。

不只爱情,七夕节也是丰收节

  ▲9月22日,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四川省庆丰收主场活动在成都市新都区天星村举办。图为位于天星村的稻菜农业园区水稻迎丰收。(图片来自中新社)

如今,七夕是一个与爱情有关的浪漫节日。其实,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星神和自然的崇拜。在农业发展的初期,人们需要根据对天象的观测来进行农事活动,以获取作物的丰收。农历七月正值农作物从繁育期到收获期,而织女星也在七月升到一年中的最高点,古人便将织女星作为带来繁育和丰收的吉星并加以神化,将祈求丰收的人间愿望投影到天河中的二星。

与秋社不同,七夕时接近收获但尚未到收获期,所以人们更多的是祈求天遂人愿,大获丰收。早在周代以前就有以新黄之穗荐田祖之礼。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中的《岁功典》篇章中,引山西志书述广灵县风俗说:“七月七日折柳枝,挂楮钱插田中以报田祖。”研究《诗经》的著作《毛传》说:“田祖,先啬也。”“啬”借为“穑”,先啬即先农、农神。七月七日而报田公,显然是将田公与牵牛星联系在一起。由此看来,七月七日不仅是古人祈盼、庆贺秋收的吉庆日子,也是祭农神田祖、报田公的日子。

古代七夕节妇女向织女乞巧时,一般都用瓜果麦豆等祭祀织女。如黄庭坚《鹊桥仙·席上赋七夕》:“朱楼彩舫,浮瓜沈李,报答风光有处。”吴文英《惜秋华》:“瓜果夜深,斜河拟看星度。”之所以以瓜果麦豆为主要贡品,有学者认为是因为在各种农作物中这几类作物的生长比较茂盛,如《诗经》中有“瓜瓞绵绵”的句子。妇女们在七夕呈设瓜果来祭请织女,期望到了收获的季节瓜果丰盛,也希望多子多孙,人丁兴旺。

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一些古老的习俗逐渐淡出了现代生活的舞台,但那份对丰收的渴望、对自然的感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如同秋日的硕果一般,历久弥新,代代相传。

综合《湖北日报》、《金融时报》、新黄河等

责任编辑:江江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