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在虚假基础上的精英人设,就像是飘浮在空中的泡沫,迟早有被戳破的一天。
什么?网红博主的赛道“卷”进联合国了?
近期,社交平台上出现了所谓的“联合国名媛”,引发网友热议。在晒出的帖子中,他们有的在联合国总部空荡的会议大堂合影,有的对着话筒演讲。而文案开篇第一句大都是“今天是去联合国开会的一天”。
事实上,博主们所谓的“开会”,是联合国总部提供的一项参观服务。网红只需要购买门票,即可实现拍照、演讲等。
“打卡”联合国 似乎出自同一条流水线
打开不少社交平台,大批到联合国开会领奖的名媛屡屡进入网友视线。这些照片与视频,配上介绍文字之后确实相当唬人:“名媛”们妆容精致、举止得体,一副“青年领袖”的派头,还辅以到“联合国开会”“在联合国实习”“在联合国发言”“在联合国领奖”的说明,“发言”“领奖”“开会”的内容也颇为“高大上”:气候变化、全球治理、青年责任、地区冲突、消除贫困、照顾弱势、人类发展等等。
前有联合国的光环的加持,后有精心打磨的照片和文案,博主们构建的精英人设跃然纸上。有博主凭借在联合国“打卡”的视频,在30天内涨粉百万,一举成为该赛道的“顶流”博主,现有超700万粉丝。
▲(社交媒体截图)
然而,“联合国名媛”们所发的内容很快就露出了马脚。仔细对比可以发现,这些“打卡”联合国的内容似乎出自同一条流水线:相同的“打卡”点,相同的文案,相同的视频风格,甚至连剪辑的节奏都是相似的。况且,在他们上传的视频照片里,座位上往往是空空如也。网友笑谈,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名媛们的发言触碰了某些国家代表的逆鳞,遭遇了他们的集体退场抗议。此外,名媛们对着台下空气发表演讲、领奖获勋,会议内容也没头没尾,乃至有慕名而来的网友在搜索“会议内容”时一无所获,进而怀疑这些照片视频与文案的真实性。
“联合国名媛”的真相,也因此渐渐浮出水面。
参观联合国 “票价”仅需26美元
事实上,博主们所谓的“开会”,是联合国总部提供的一项参观服务。而且,价格比想象中的要便宜、亲民得多。
根据联合国官网的介绍,参观联合国总部并非多难的事情,只需要官网订票、验证ID、完成预约之后就可以入场。打开联合国官网就能看到巨大的“BOOK NOW”键。“门票钱”从儿童到成人单人费用15~26美元不等,预订后联合国还会专门给你匹配专业导游为你讲解、带你参观。
纽约联合国总部自1952开放一来,一直提供参观服务,每年有约100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参观联合国总部。而在活动开展的第一年,游客就络绎不绝,平均每天约有1500名游客前来参观。而在当年,纽约的另外两个著名景点——自由女神像和帝国大厦——每天只有大约两百至三名名游客。
通过联合国官网,你可以预订不同主题的参观线路,例如艺术主题、建筑主题、女性关怀主题等等。参观活动提供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阿语、中文、英语、法语、俄语、西语)的讲解,每次参观的时间在45~60分钟左右。
除此之外,去联合国的餐厅里偶遇名人大咖,到纪念品商店采购世界各地的手工艺品,也是联合国官网的“主推”项目。
当然,仅游览参观并不能满足网红们建立精英人设的目的。在此之上,联合国还提供更进一步的服务,只要花几百美元就能在联合国租个会议室,参与内部演讲、外部演讲、线上参会等活动,甚至有机会与比尔·盖茨等大佬坐在一个会议室。据官方介绍,此类活动适合各类群体,包括学生、教育工作者、商界领袖等。
如果以上这些服务内容,还显得稍有些门槛的话,淘宝、闲鱼上的“门票代订”服务,则可谓是一步到位了。
▲(社交媒体截图)
“联合国名媛”的泡沫,迟早有被戳破的一天
无论是纽约联合国总部还是瑞士日内瓦的联合国办事处,一年之中总有大量时间是没有任何会议的。联合国开放参观,顺便还可以创收弥补开支,何乐而不为。也正因为此,“联合国打卡”就成了一门流量生意。
为了在激烈竞争的网络环境中“脱颖而出”,网红博主的赛道正在变得越来越“卷”。从最初的五星级酒店,到豪车豪宅炫富,再到打造所谓的知识精英人设,一批批网红都因类似的人设而走红。“联合国名媛”的横空出世,可谓进一步拓宽了“媛宇宙”的边界。与其他“媛”有所不同的是,“联合国名媛”除了一如往常地摆拍作秀、高价值展示之外,也富含某种全新的意味。如果说以往的“媛”都是与某个特定职业或是场景结合的话,那么“联合国名媛”绑定的则是社会地位与身份象征。
对此,《南方周末》评论道,在公众的朴素认知里,联合国当然属于“高大上”的高端场合,出入其间者恐怕都非富即贵,更遑论能在台上发表演讲、领取奖项、召开会议乃至实习工作了。像各国政要、各界杰出人士一样一袭正装,高谈阔论、举手投足之间的“国际范”容易与“社会精英”“高官领袖”结合到一起,给外界留下地位崇隆、身份显赫的心智占位。由于信息差的关系,普通人或许很容易就能接受这种形象塑造。
媒体人苏士仪则撰文指出,与此前的高调炫富等操作模式不同,这类人设的打造手法更加巧妙,也更加隐晦。但操作手段再巧妙,其本质上无非是利用了某种信息差和公众的慕强心理罢了。而建立在虚假基础上的精英人设,就像是飘浮在空中的泡沫,迟早有被戳破的一天。
《南方周末》还从符号学角度加以解读:所谓“意义不在场时才需要符号”,“联合国出镜”构成一个强烈的符号,让“名媛”们的意义溢出到“青年领袖”“世界名人”的高度。其实,联合国本身恐怕并没有这么高的价值,“购票参观”与“出租场地”也只是现代社会的商业运营而已,“联合国名媛”的含金量正在褪色,重归于其本来的“打卡拍照”属性也是大概率会发生的事情。
狄更斯曾说,“任何东西敌不过真实”。当虚荣演变成虚伪并成为常态,真实才显得更加可贵。(完)
综合《新京报》《南方周末》《新民周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