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的执念:南方“猫冬”,其乐融融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733300174377

每当12月的大寒潮来袭,为了躲避冰天雪地的酷寒,以东北人为头阵的北方人大军便开启了迁徙模式,一路向南。

这个冬天,去南方吗?

网络上流传着一个段子:到了冬天,每一个北方人都在思念他们的第二故乡——海南。每当12月的大寒潮来袭,为了躲避冰天雪地的酷寒,以东北人为头阵的北方人大军便开启了迁徙模式,一路向南。

南方,已经成为无数北方人冬季旅游的首选。

“候鸟”南飞,海南、云南是热门目的地

  ▲近日,云南昆明南屏步行街“换新装”,吸引市民、游客打卡拍照,感受花都春城的冬日魅力。(图片来自中新社)

随着新一股冷空气来袭,北方正式进入冰天雪地,而此时的海南、云南等地却温暖如春。如此鲜明的温差对比,使得不少北方人如同候鸟迁徙一般,纷纷飞向南方。

携程平台数据显示,早在国庆后第一周,第一批“候鸟老人”就已南飞。其中,东北“银发族”迁徙趋势明显,三亚、海口等地是东北老人最爱的避寒旅游目的地。

不过,海南虽好,昂贵的机票酒店与人满为患的景点也让不少人望而却步。于是许多北方人把目光瞄向了其它温暖舒适,适合过冬的省城,例如云南。

根据2023年各旅游平台发布的元旦旅游假期报告,除三亚和海口外,西双版纳、大理、腾冲等云南城市的机票预定量同比增幅居前,其中西双版纳的机票预定量同比增长高达71%,增幅第一。随着今年第一批“候鸟老人”抵达云南,相关数据可能再次增长。

“基本上一两年来一次,温度好,风景好”,一位北方游客说,“我们来了四家人一起出来玩,先选的昆明,然后到西双版纳、大理玩一玩。”

北方人到南方过冬,或许并不适合

  ▲11月26日,哈尔滨极地公园的原创文旅IP“淘学企鹅”开启今冬冰雪季首次外出“打卡”。图为企鹅吸引民众。(图片来自中新社)

向往温暖的地方是人之常情。但是,你是否思考过一个问题,北方人到南方过冬,有利于身体健康吗?

中医强调“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天的养生关键就在于“藏”。以东北地区为例,长久以来,当地居民一直有“猫冬”的习俗。在严寒的冬季,人们不再做农活,甚至很少外出,而是聚集在屋内温暖的热炕上。这看似环境所迫,实则是身体在顺应“冬藏”的规律,东北人就是以这种习惯替代了冬天进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南方地区,那里冬天相对温暖,人们一年四季都可以劳作,很少有“藏”的可能。因为不能“藏”,身体的消耗便相应增加,为了及时补上亏空,南方人就养成了冬令进补的习惯。

从某种意义上说,冬天进补与“猫冬”有同样的效果,前者是填补亏空,后者是减少亏空,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冬藏”。如此说来,每到冬天就像候鸟一样南迁,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身体规律,并不符合养生之道。

此外,大部分南方城市冬天“十分湿冷”,这种环境不利于心血管相关疾病的人群休养。因此,对于一些人群而言,南方并非理想的过冬之地。“有的人即便身处南方,但气温也在零度左右,室内温度不如北方温暖。如果短时间内在寒冷和温暖地区频繁往返,会增加温差刺激的机会。”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任川说。

古代北方人,也向往南方

  ▲11月23日,新疆乌鲁木齐市,市民在雪天外出。(图片来自中新社)

你知道吗?其实,北方人对南方的向往是自古有之的。

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北方多次遭到游牧民族的冲击,而相对安定的长江流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优越的自然条件日益凸显,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逐渐由黄河流域南移至长江流域。

依托优越的气候条件和便利的江河航运,长江流域一经开发,经济便迅速崛起。唐初时,南方经济开始超越北方。《新唐书·食货志》中有言:“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此语便显示了这一态势。

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逐渐走向衰落。黄河中下游地区经过浩劫,残破不堪,继之而来的藩镇割据与政局动荡使士民大规模向南迁移。李白晚年就曾目睹这一场景,有诗云“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至唐末,中国经济的重心就已经完成了由北向南的转移。但是,全国文化的重心还滞留在长安—开封—洛阳的东西轴线上。

到了北宋时期,文化重心南趋的态势明显。例如,“二程”虽在洛阳讲学,弟子却以南人居多,故程颢送他的大弟子杨时南归时,就有“吾道南矣”之语。北宋的词家也充分体现了这一趋势,前期的晏殊、欧阳修、张先、柳永等,全都是南人,后期的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也多数生长于江南或其周边。

在探讨完北方人向往南方的种种情结后,我们不难发现,这不仅是一场地理上的迁徙,更是一次文化与生活习惯的深度交融。从皑皑白雪到温暖湿润,从厚重的棉衣到轻薄的针织,北方人带着对冬日的不同想象踏足南方,收获的不仅仅是气候上的惊喜,更是对多样生活方式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综合光明网、红网、瞭望东方周刊等

责任编辑:江江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