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羽绒服不仅是战场上的必备品,还能攀登“珠峰”,甚至一度成为“国礼”,远赴海外。
当冬天的第一股冷风钻进胸膛,让人猝不及防地打了个寒战的时候,你就知道:该准备羽绒服了。
冬天到了,羽绒服成了人们外出的必备服装。然而,市场上接连出现“羽绒服里没羽绒”的现象,却让一众消费者对羽绒服寒了心。
要知道,最早的羽绒服不仅是战场上的必备品,还能攀登“珠峰”,甚至一度成为“国礼”,远赴海外。
穿羽绒服的人先登顶“珠峰”
要说羽绒服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十三四世纪的欧洲。那时的人们便认识到羽毛是不错的保暖材料,并开始用鸭和鹅的羽毛来制作被子。在一战爆发后,“羽绒被”以良好的保暖性成了战场上的必备品,但因为工业化问题,“羽绒被”的工艺并不完善,不但钻毛还自带羽毛的腥臭味。然而即便如此,它还是为后续的羽绒服奠定了基础。
1922年,澳大利亚登山家乔治·芬奇用降落伞丝布和鹅绒设计制作了一种特殊的夹克和裤子,这些衣物柔软轻便,但看起来鼓鼓囊囊。即便如此,他依旧带着这几件“奇怪”的衣服开始了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旅程。有趣的是,正是在这些“奇怪”服饰的保护下,乔治·芬奇超越了当时的人类极限,登上了8360米的新高度。而他的“羽绒服”也成了现代登山服的雏形。
不过,在芬奇的时代,羽绒服依然十分“小众”,它存在着一系列如钻绒跑绒、不耐穿不耐磨等难以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是一位来自美国的户外垂钓爱好者,艾迪·鲍尔。他发明了菱形绗缝工艺,通过菱形绗缝将羽绒固定在夹克中,大大加强了羽绒的固定性。二战时,杜邦发明的尼龙面料与羽绒服将相结合,让其变得更加灵活轻便,耐磨抗造。
至此,羽绒填充、尼龙面料和绗缝工艺三者结合,羽绒服终于变得既保暖,又结实耐穿,为西方寒冷的冬日提供了温暖的保护。但是在中国,距离羽绒服的面世还要再等30多年。
▲2024年11月16日,北京,地铁里的鸭鸭羽绒服广告。(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板鸭厂里走出首件“羽绒服”
中国人使用禽类羽毛制作衣服的历史同样非常久远。
早在西周时期,中原地区的猎人便开始尝试用鸟类的羽毛等制成羽衣,也称“毳衣”。在唐代,人们还发现了鹅绒的妙用,取其作为被子絮料。但中国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羽绒服,却出自上世纪70年代鄱阳湖边的一家“板鸭厂”。
1955年,一群知识青年在鄱阳湖岸边创办了一家板鸭厂,并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每年有20多万只鸭子被腌制成“南安板鸭”,出口到东南亚市场,而堆积如山的鸭毛如何利用却成了难题。为了让鸭毛物尽其用,1972年,板鸭厂在厂房内临时搭建羽毛加工车间,赶制出数百件羽绒服,并给自己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鸭鸭。随后,常厂生产出的羽绒背心被带到了当年的春季广交会,“鸭鸭”羽绒服由此一炮而红。
20世纪80年代末,“鸭鸭”羽绒服还曾作为我国轻工业技术的代表赠送给外国元首。在《江西日报》1989年的版面中就曾刊登过一篇题为《“鸭鸭”飞进克里姆林宫》的报道。现如今,在江西共青城的一间展厅里依然陈列着三件珍贵的羽绒服,其中的两件就是当时作为“国礼”赠送给戈尔巴乔夫夫妇的同款。
进入21世纪后,多个中国本土品牌借助长期积累的科技与工艺迅速成长,行业发展初具规模,羽绒服也开始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手一件”的保暖单品。
▲2022年11月10日,顾客在商店里试穿羽绒服。(图片来自中新社)
不要让“人手一件”成为“奢侈”
中国羽绒服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首先爆火的是充绒率低,填充量大的“面包服”,谁要是穿上一件,便是当之无愧的时尚弄潮儿;而后随着人们的美观的追求,御寒已不再是唯一需求,时装羽绒服成为主流;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民体育运动的号召,带来运动服装消费的高潮,休闲户外的羽绒服成为首选;直到今天,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让个性化需求和前沿科技,成为了羽绒服创新的核心。
不断地变革和升级,也让羽绒服越来越贵,一度从“人手一件”的过冬单品成为“奢侈品”。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数据,2015年到2020年间,中国的羽绒服均价已经从438元升到656元。大型防寒服的价格更是突破了1000元,2000元以上的占比接近70%。不少年轻人表示,“仔细想想,买一盒感冒药才二十来块钱,还是买感冒药划算。”
价格的水涨船高,并没有带来想象中的“性价比”。与之而来的,是一则又一则“羽绒服造假”的新闻。不法商家用“飞丝”填充代替“羽绒”,以次充好降低成本价,制造出绒子含量基本为0%的伪劣羽绒服。这些羽绒服不仅不保暖,还可能产生异味和病菌,让想要买到一件心仪的羽绒服温暖过冬的消费者们犯了难,也寒了心。
事实上,与前卫的设计、前沿的科技相比,高性价比才是王道。对于人们来说,羽绒服虽没有皮草的奢华,也不似大衣那样矜持,但在严寒中算得上是最“接地气”的抗冻“神器”,是冬天最温暖的“伴侣”。
寒风肆虐,霜雪漫天。人们需要的是一件真正保暖的羽绒服,而并非一件能赚足旁人目光的“奢侈品”。(完)
综合解放日报、潇湘晨报网、新华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