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满族有许多食俗来源于战争和勤务的特殊需要,而后逐渐成为“满洲八旗”的普遍食俗,并流传于市井,成为北京的特有风味。
旧时,满族有许多食俗来源于战争和勤务的特殊需要,而后逐渐成为“满洲八旗”的普遍食俗,并流传于市井,成为北京的特有风味。
▲观众在重庆参观中国各火锅谱系的模型。(图片来自中新社)
第一种叫“锅伙儿”,就是火锅的前身。北京八旗叫“涮锅子”。清代的八旗是兵民一体,对边疆作战时,除了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还要防备那里的“毒疠”传染而导致大量伤亡。为此,在饮食方面,采用“冷泉热炊”的策略,即喝山泉活水,吃“锅伙儿”。那时,八旗每班有6至10人,每人都有“后勤任务”:有人背锅,有人背灶(也叫行灶、兴灶,或泥葫芦墩子),有人拾柴,有人提水,有人煮菜。班长去总厨领大饼和“盒子菜”(熟酱牛肉、羊肉、牛肝;酱猪头肉、猪肝、蔬菜等)回来,大家围坐灶前,吃着大饼夹酱牛肉,在锅里涮菜和涮熟的猪头肉,连吃带喝。特别是冬天,围坐“锅伙儿”旁边吃饱喝足,将自己的炊具洗净擦干放好,以备下次使用。八旗兵打了胜仗,凯旋归来,这样的伙食,逐渐成为练武人家的饭食,流传到市井民间。后来大家叫“涮锅子”,演变成最高档的席面。
旧时,北京的餐馆里,用的全是“砂锅子”,后来才有的“铜锅子”,又因铜锈有毒,改为镀锡铜锅。铜锅烧木炭,后来烧煤油、酒精。现在有烧燃气和用电的火锅。为什么不用“铁锅子”?北京人开玩笑说:“我请您吃涮锅子——铁的!”那时,铁锅子只有给“出大差”的犯人最后一顿“断头饭”才用。
八旗里的另外一个伙食叫“泡饭”。八旗兵民的伙食,有句俗语叫“三个月的钱粮九十天的米”,也就是按季发放。他们吃的是“安和仓”的“老米”。为何称为“老米”?那时的米都是从南方特别是从西贡、缅甸来的贡米,叫“蹦珠米”“狗牙米”,运到安和仓后,要装坛子埋地里三年,去掉火性后再吃,才好吃、养人。八旗兵不知何时出发,一旦有命令,就要说走就走。官兵不能饿着肚子出差,做饭来不及,怎么办?实践经验总结出一个“应急快餐”——泡饭。是怎么做的呢?旗人一般多爱吃“捞饭喝米汤”,也就是把米饭捞出上蒸笼蒸,吃不完放灶上蒸笼里,不馊不坏。这时,把剩下的饭,用汤和菜一起放在锅里煮开,即为泡饭。它与粥和汤泡饭有区别。泡饭因为汤和米同温,好消化,而汤泡饭是将汤再热后泡饭,对肠胃不太好。
《红楼梦》里对汤泡饭有记载:
……只见柳家的果遣了人送了一个盒子来。小燕接着揭开,里面是一碗虾丸鸡皮汤,又是一碗酒酿清蒸鸭子,一碟腌的胭脂鹅脯,还有一碟四个奶油松瓤卷酥,并一大碗热腾腾碧莹莹蒸的绿畦香粳米饭。小燕放在案上,走去拿了小菜并碗箸过来,拨了一碗饭。芳官便说:“油腻腻的谁吃这些东西。”只将汤泡饭吃了一碗,拣了两块腌鹅就不吃了。
旧时,旗人不怎么汤泡饭。粳米饭是一种硬米,吃了不好消化,再用汤泡了吃,老人、小孩儿和胃口弱的人吃了容易坏肚子,所以大户人家都不怎么吃这种汤泡饭。旗人常把办事不认真,凑凑合合,不实在,应付差事的人也叫“汤泡饭”。
在《红楼梦》里还有宝玉爱吃“茶泡饭”的章节。其实,旗人的“茶泡饭”全名应该叫“芝麻酱茶泡饭”,不是用茶水泡饭,而是先把芝麻酱加少许盐,用温茶水把芝麻酱和开,要求不能把芝麻酱和澥了、和飞了,要如同拌面用的芝麻酱一样,一点点加茶水。然后把粳米饭用凉开水冲洗几遍,控干,再将和好的芝麻酱茶汁泡饭里。这样,芝麻酱香、茶香和粳米的香混合在一起,营养又爽口。
这样的“快餐”,简单快速、卫生方便。遇到急事,吃上两碗用芝麻酱茶泡饭,不误公事。这是旗人为当差不误办事而研究出的伙食。(完)
作者/张嘉鼎 铁木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