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8年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以来,《天下第一楼》已走遍世界各地,演出超过600场,曾获中国戏剧文学“曹禺奖”等多项大奖。
大幕拉开,人声鼎沸。热火朝天的“福聚德”大堂,食客来来往往,伙计各司其职,繁忙的景象将观众带入戏剧时空。近日,香港话剧团《天下第一楼》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连演4场,吸引5000余名观众观看。
自1988年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以来,《天下第一楼》已走遍世界各地,演出超过600场,曾获中国戏剧文学“曹禺奖”等多项大奖,被誉为近代华语舞台剧的经典之作。2022年,香港话剧团为庆祝成立45周年,演出粤语版《天下第一楼》。2024年,香港话剧团复排此剧,并于当年底开启内地巡演。
▲《天下第一楼》剧照。(图片来自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公众号)
《天下第一楼》,用粤语演绎京味儿
作为北京人艺的看家戏之一,《天下第一楼》自1988年上演至今已36年,是北京人艺京味儿经典的代表作之一。这部由何冀平编剧,夏淳、顾威、闫锐导演的作品,以老字号烤鸭店“福聚德”为背景,讲述了一家饭庄的兴衰和背后的人事沉浮。虽然故事发生在一家烤鸭店,但却以此包罗世间万象、参透苦辣人生。其中不少既机智幽默又富有哲理的经典台词,被北京人艺的戏迷们津津乐道。
2022年,香港话剧团首度以粤语演绎《天下第一楼》。该版本由何冀平编剧、司徒慧焯执导、黎栩昕监制,特邀著名演员谢君豪主演,在第七届华语戏剧盛典中获得“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及“最佳男配角”三大奖项。
“为了原汁原味地呈现经典情节,主创团队沿用了原剧本”,何冀平表示,她希望观众能透过“福聚德”的故事感受到人生五味和时代变迁,带着思考走出剧场。“用粤语演绎京味是一次很好的两地互动尝试。京味的精髓不是语言,而是人的风范。《天下第一楼》之所以能感动很多人,在于表现了人性。戏里的卢孟实、常贵等人,都在和自己的命运斗争。”
“粤语版《天下第一楼》将重点放在‘理解’,而非‘模仿’上”,司徒慧焯说,“‘福聚德’不仅仅是一家店,更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江湖’”。
深入全聚德烤鸭班,从盘中五味到人生五味
▲全聚德烤鸭。(图片来自中新社)
说到《天下第一楼》,它背后的创作故事也十分有趣。何冀平曾在采访中分享,她之所以想到要写一部以烤鸭店为题材的话剧,是因为常有亲戚朋友来北京旅游,由她做向导,带他们爬长城、吃烤鸭,“吃的时候,客人问烤鸭是怎么做出来的,服务员一句也说不上来,这让我有了创作的冲动”。
于是,何冀平开始查资料,体验生活,连日到全聚德烤鸭店后厨深入烤鸭班,看一群剃着光头的男师傅们烤鸭、剥葱、做饼、熬鸭汤。她还专门访问了正宗挂炉烤鸭第三代传人田文宽和他的徒弟,看他们“手托烤杆,上身不动,脚下错落有致地走着十字步,全靠腰胯的扭动带动鸭身在火苗上悠荡,像音乐一样。”她到小胡同里拜访干了60年堂头的李祥寿,了解迎来送往的学问,“李祥寿是常贵的原型,他不得了,客人不见他不吃饭。而且他简直就是个心理学家,完全知道客人来了想要一个怎么样的服务。”何冀平又跑到鸿宾楼、又一顺等老字号,还报了个厨艺班,拿到了二级厨师的证书。
花了三年时间,何冀平才完成了讲述“福聚德”兴衰故事的剧本《天下第一楼》。剧本拿到北京人艺时,剧院来了一二百人来听她的答辩会。“当时我30多岁,长得又小,个子又不高,说话也没底气,所有问题扑面而来,因为他们觉得我根本不可能写出离我这么远的剧本,但是没有一个问题我没答上来。”曹禺先生还曾拉着何冀平的手问:“你这么年轻,哪里来的这些沧桑?”
2022年,《天下第一楼》由香港话剧团推出粤语版,以广东话搬演京城名作是一大挑战。香港最大的剧场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戏票推出当天即售罄,剧场打开二楼,又是瞬间售完,再开三楼,全满,香港观众都非常喜欢这个戏的演出。对此,何冀平表示:“京港文化血脉相连,观众有共鸣。香港不是文化沙漠,两地的文化也滋养了我的创作。”
粤语话剧“北上”,经典不会“水土不服”
▲《暧昧》剧照。(香港驻京办供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其实,《天下第一楼》并不是粤语话剧在内地的首次演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粤语话剧进入内地市场,虽不像香港电影、流行音乐那样为内地观众所熟知,但也算“小众而欣欣向荣”。
自200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粤语话剧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上演。虽然是非粤语环境,但以故事、情怀为主打的香港话剧,也得到了内地观众的良好反应。例如,2024年10月份,粤语话剧《暧昧》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全剧通过讲述一位全职爸爸和一位家庭主妇之间似有还无的暧昧关系,唤起现代人对友情、爱情、婚姻多重复杂关系和矛盾的思考,获得了一致好评。在谈及“把粤语话剧搬到内地舞台”的原因时,该剧导演方俊杰表示,“近年来,内地观众的鉴赏能力、审美水平和文化包容度越来越高。我相信这部原声粤语话剧能够赢得内地观众的心。”
“青年是香港与内地文化交流的主力军。”香港驻京办副主任阮慧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香港驻京办希望以话剧为载体,增进香港与内地的沟通与理解。”未来,我们也期待在内地剧场中看见越来越多的粤语话剧亮相。
综合中新社、中国青年报客户端、环球网、北京日报客户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