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晚,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隆重开幕,来自亚洲34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余名运动员齐聚一堂。
一个小女孩提着盈盈微光的小冰灯走入现场,点燃主舞台上“冰晶蓝”的大冰灯。漫天落雪,从“冰晶蓝”到“中国红”,从“冰世界”到“雪天下”,旋转的“冰凌花”让现场如梦如幻……2月7日晚,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隆重开幕,来自亚洲34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余名运动员齐聚一堂。
▲2月7日,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式在哈尔滨举行。图为开幕式现场文艺展演。(图片来自中新社)
作为中国现代冰雪运动的发源地,哈尔滨满怀热情地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美国《旅行与旅游世界》杂志刊发了《哈尔滨:2025年亚洲冬季运动会准备就绪——全球冬季运动旅游迎来新动力》。文章称,哈尔滨转型成为“运动员友好城市”,能够满足运动员和游客在住宿、餐饮等方面的不同需求,提供舒适的体验。
其实,“国际滨”的魅力远不止于此,不少来过哈尔滨的汉学家也对这里念念不忘。俄罗斯汉学家尤里·塔夫罗夫斯基曾参加“2017海外大V东北行”活动,畅游了中央大街后,塔夫罗夫斯基不禁感叹,“感觉到的是历史的厚重,方石路两面的建筑都是一座座别具风情的欧式小楼,虽不高大却华丽异常。”波兰汉学家爱德华·卡伊丹斯基在哈尔滨出生,他自称是“哈尔滨人”,始终对中国,特别是哈尔滨怀有特殊感情。
▲2月8日,亚冬会短道速滑男子500米决赛,中国队选手林孝埈以41秒150的成绩夺得金牌。(图片来自中新社)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亚冬会参赛国家和地区以及运动员数量均创下历届亚冬会之最,亚冬会从东亚独舞发展成洲际体育大聚会。蒙古国汉学家巴特尔夫曾说,体育赛事是民间交流的重要渠道,有助于加强人文交流,推动民心相通。“譬如上世纪90年代王治郅代表中国青年队抵达蒙古国乌兰巴托时,不少当地青少年到活动现场,争先恐后地跟体育明星比身高。”巴特尔夫举例道。
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类体育盛会促进了世界多元文化间的交流与互鉴。俄罗斯作家、汉学家尤里·宜刘新曾回忆说,一个没有去过中国的俄罗斯朋友发短信问他:“成功举办‘双奥’,中国人是如何让不可能成为可能的?”他的回复是:“向所有人开放的中国文化。”
亚冬会的比赛正在进行,让我们与各国运动员一起,共赴冰雪之约。
综合中新社、东北网、人民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