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中国人五千年没治好的“病”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741772497000

赏花不是中年觉醒,春游才是千年祖传。

万物吐故纳新,大地一片生机,眼下,春游正当时。

近日,骑车、徒步、登山、赏花等户外运动频频占据社交媒体首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门踏春。在流行快节奏的当下,春游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治愈“精神内耗”,深受大众的喜爱。

春天不是读书天,是刻在DNA里的出门令。为何春游会成为大家不约而同的仪式感?或许,它早已刻进了我们的DNA。

没有春游的古代生活,比上班还无聊

  ▲2024年3月17日,长沙市望月公园举办踏春活动,吸引众多古装爱好者身着古装游园。(图片来自中新社)

从儿时上学起,穿上漂亮的衣服,带上零食,与同学们结伴去春游,就是我们每年春天的一大期盼。

事实上,春游又称踏青、寻春,是中国历史悠久的节令民俗活动之一。《尚书》对“春日”给出了“春,出也,万物之出也”的定义。对于严格遵循“天有四时”生活的古人而言,春季是万物的初始,事关一年的农事发展,因此他们对春日十分尊崇。

早在西周时期,每当立春之时,天子便会率百官去郊外举行迎春仪式,祈祷上苍保佑、鼓励农事。《礼记》中提到,“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至,以迎春东郊”。后来,这种礼制逐渐衍生出了其他仪式和娱乐活动,并由宫廷流向了民间。

据《后汉书》记载,时至汉代,各郡县府衙“立春之日,皆青幡帻,迎春于东郭外”,正式地让“迎春文化”走向了社会大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游风气更加兴盛,并且出现了游历山川、饮酒作乐等丰富的活动形式。

唐代诗人杜甫在《丽人行》第一句就提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记录了唐代人们春游的盛况。逐渐地,清明节也开始伴随着踏青。王维写道:“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到了宋元,清明节已经融汇了寒食、上巳节两个古老节日的传统文化民俗,演变成了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同时默认包含春游踏青、放松休闲在内的新时期节日。至此,原本以祭祀典礼和耕作为主的春季生活,慢慢被各类热闹的春游活动占据。

你看,就像赏花并不一定是到了年纪才会觉醒的血脉,春游一直都是古今人们共同的选择。

披荆斩棘的古代哥哥:春游全靠锄头开路

  ▲3月9日,江苏南京,市民在玄武湖泛舟。(图片来自中新社)

如今人们出行前习惯先查看天气路况等信息,行程较远的还会准备详细计划。虽然从前没有那么多了解外界的渠道,但古人出门也可谓做了不少“攻略”。对于脚下的土地和走过的路,古人习惯用文字进行详细记录,形成了记录交通食宿、山川河岳、风土物产等信息的游记、地方志等,他们的出行参考即来自于此。

不似现在,“手机在手,天下我有”。古代交通不便,动辄就要数月,春游的行囊该如何准备?其实,他们随身携带的不仅有蓑衣斗笠等生活用品,还有按照医术准备的中药。近日火爆海内外的《哪吒2》里,申公豹给李靖“代购”的药品清单中包括了三七、田七粉、蒲黄、茜草等。这些药材的功效主要是活血化瘀和止痛,对跌打损伤及外伤有很好的效果,因此它们也是古人行囊中必备的部分。

不说大概想不到,锄头也是古人旅游标配。要知道但凡名山胜水风景秀丽之地,大多人迹罕至,所以需要行路者用锄头披荆斩棘开辟道路。后世人们根据北宋科学家沈括的出行经历,及其在《梦溪笔谈》等著作中的相关记载,总结出一份行李清单:除衣物、寝具等必备物品,还有茶盏、斧子、锄头、刀子等。

至于文人雅士还会特意准备笔墨纸砚,或是棋盘棋子等物品。如今,许多年轻人也喜欢携书旅游,在旅途中,将书中的知识与实际所见所闻相结合。“复盘”古人的春游,不禁让人有种似曾相识。

吃货春游自救指南:厨子必须扛上山

  ▲2月24日,2025第七届南京餐饮业博览会、2025第七届南京火锅食材用品展览会在江苏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办,展出的精美菜肴吸引与会者目光。(图片来自中新社)

说到春游,还有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吃饭。特色小吃、知名特产、网红餐厅……春游踏青,美景得有美食相伴。古代山野间没有“农家乐”,吃饭该怎么办?

《庄子·逍遥游》中言:“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意思是去近郊要提前准备三餐,去百里外要连夜舂米,去千里外则要提前三个月备粮。《诗经·大雅》中《公刘》写:“廼裹糇粮,于橐于囊。”意为带着干粮准备远游,大包小包都装得满满的。

唐代起酒肆食店遂渐普及,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但没有落脚地和酒肆食店的地方更多,因而出行者随身携带干粮尤为重要。据考证,徐霞客的行囊中就常装有胡饼、笋脯、茶叶等食物和酒水,此外他还带了烹饪美食所需的炊具。放眼当下,许多人春游时也倾向于“自备口粮”,自制食物不仅营养健康,还能拍出美美的照片。

然而,对于一些认真“干饭”的古人来说,便捷易带的食物往往难以满足他们对美食的追求。若想在山野间吃点儿好的,又该如何解决?“解决办法是,如果带不了食物,那就带上可以做食物的人。”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赵翌表示,对“吃货”来说,不分古代、现代,办法总比困难多。《浮生六记》中就讲述了这样一桩趣事:“苏城有南园、北园三处,菜花黄时,苦无酒家小饮。携盒而往,对花冷饮,殊无意味。或议就近觅饮者,或议看花归饮者,终不如对花热饮为快……街头有鲍姓者,卖馄饨为业,以百钱雇其担,约以明日午后,鲍欣然允议。”花钱雇卖馄饨的小贩一起去春游,锅碗炉火齐全不说,还能随时随地享受热菜热酒。

春风拂面,万物复苏,不来场说走就走的春游吗?

参考文物陕西、紫金山新闻、中国青年报客户端等内容资料

责任编辑:江江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