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侨华人“走到哪菜种到哪”到全网追问“月壤能不能种菜”,中国人把种田玩成了刻进骨子里的行为艺术。
朋友圈正在上演新型凡尔赛战争——晒Gucci的输给了晒韭菜的,比星巴克的败给了比锄头的。在北上广近郊,一种新型硬通货正在流通:不是比特币,不是盲盒,而是能种出几颗白菜的土地。
从偷菜的QQ农场到阳台种菜挑战,从华侨华人“走到哪菜种到哪”到全网追问“月壤能不能种菜”,中国人把种田玩成了刻进骨子里的行为艺术。
春耕这件事儿,古人早就整明白了
▲3月18日,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北营村,农民驾驶农机进行小麦管护作业。(图片来自中新社)
如果古代有热搜,#春耕指南必登顶三千年。
“春耕”的说法最早见于《列子》,后在《荀子·王制》篇中加入对自然规律的进一步总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成语“一年之计在于春”最早出现在唐代农书《四时纂要》中,讲的就是春耕的重要性。
为了祈求丰收,古人在春耕时会有特别的仪式。例如,在育种时,放上红纸、压上镰刀,据说既可“催芽”,还能镇邪。而在插秧时,相传点三炷香就能请来“秧神”,保护秧苗茁壮生长。
不只是百姓,皇室成员也十分重视春耕,甚至会在固定的日期亲自下田种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二月初二,周武王会举行规模盛大的仪式,并亲自带领文武百官耕田劳作。在汉代的史书中,每一位皇帝下地种田的事迹都记载得十分详细。当时,在贾谊的劝说下,汉文帝在城外进行“亲耕”,引起百姓围观,场面颇为宏大。自此,春耕便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流传下来,为后世沿用。
唐代开始,二月初二被正式定为“耕事节”或“劳农节”,当天,皇帝率百官出宫到田里耕地、松土,参加劳动。明清时期,皇帝的亲耕活动通常在二三月择吉日进行。为了避免生疏,皇帝在亲耕前还有专门的练习时间。
现代春耕,在共享菜园成为“都市陶渊明”
▲3月21日,一名年轻人在租赁的菜地里浇水。(图片来自中新社)
时至今日,春耕依然深受大众的关注。拥有一块自己的菜地,每个季节都能吃上新鲜、无公害的蔬菜,成为了不少城市居民的梦想。于是,早已分割、平整好土地,可以进行半托管甚至全托管的共享菜园悄然兴起。
据媒体报道,有不少商家提供共享菜园相关团购,价格基本以距城市中心远近而定,分为全部自己种植管理、半托管和全托管三种,从几百元一年至上万元一年不等。有共享菜园经营主称,“一百多块地,每年都是满的”。若是共享菜园的土地全部被认领完毕,想当“都市陶渊明”还得排上一两个月。
试想一下这样的场景:结束了一周的工作,带着家人孩子到菜园里,给亲手种下的菜苗松土施肥浇水,亲身感受果实的成熟和丰收,采摘回家做一顿可口的有机蔬菜大餐。既放松了身心,还能吃上放心的蔬菜,可谓相当惬意。
“85后”张兰英就是一片共享菜园的“园长”,她在广西柳州市近郊的河东村承包下23亩土地,以每平方米2元的价格出租土地,租户自行承担日常的种植、照料工作。在张兰英的菜园里,租户多为20岁到40岁的中青年人。放松心情、劳动体验、亲子互动、吃上新鲜蔬果等,都是吸引他们来此的原因。
26岁的小谭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平日工作节奏较快,为缓解压力来到共享菜园。他认为,在菜地劳动中获取心灵慰藉,生活变得简单充实,这也成为越来越多城市居民的新型社交方式。当下,归田已经成为都市丽人的“桃花源”,为“春日经济”注入了新活力。
“新农人”种田有“新花样”
▲图为农户驾驶农机为冬小麦喷洒除草剂。(图片来自中新社)
如今,不仅共享菜园十分火热,打开社交媒体平台,处处都活跃着“种田的年轻人”。从高原之上的有机农场,到“天府粮仓”的良田千里,再到山高云深处的绵延果园……关于种田的千百种分享中,年轻力量正实现着对传统农业的革新和创新。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从2012年到2022年底,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累计达到1220万人,到2025年,这一数据将超过1500万人。当村子、年轻人、种田这三个词碰撞在一起,乡野阡陌之间,绚烂的新故事破土而出。在四川,被评选为2023年度“全国十佳农民”的“90后”崇州姑娘王伶俐,管理着四个合作社,入社农民2000多户,覆盖的田地达到7000亩。
当年轻的种田人加入传统农耕,种田这件事儿也就被玩出了“新花样”。以王伶俐为例,在农业合作社的管理上,她将老一辈的管理经验和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相结合,不仅让入社老乡收入增加,还带动培养出更多的农业职业经理人。他们成为插秧机驾驶员、无人机飞手、机器育秧操作者……在合作社内,全流程机械化操作已是常态。此外,还有年轻人创业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商,组织团队,购买农耕设备,为业主提供机耕、飞防、机收等全环节服务。
科学的管理方式也孕育出了更加广阔有序的田间业态。年轻人们在稻虾套种的田边种上连片向日葵,在鱼塘边展开钓鱼大赛,春耕时,组织游学,提供一杯冰咖啡……田间地头,各式各样的活动层出不穷,“种田+生态”“环保+可持续”,农业逐渐变得既高效又有趣。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乡土文化总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吸引力。种田收获的快乐,早就刻进了DNA里。
参考中新社、《光明日报》、三联生活周刊、四川观察等内容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