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89岁的印尼归侨摄影家讲起人生的“摄影课”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 1743412197560

有人形容翁乃强的作品是一座桥,连接着归国华侨与故土、历史与当下。

▲(视频制作 李国庆)

【东西问客户端3月31日电】走进翁乃强的家,墙壁上挂着他几十年来拍摄、创作的照片与画作,记录着他走过的路。采访过程中,年近90的老人想要表达的内容很多,有时候会陷入沉思;说到动情之处,声音也会哽咽。

翁乃强1936年生于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他的头衔很多,更加被人熟知的是印尼归侨、摄影记者、美院教授……

  ▲3月24日,印尼归侨摄影家翁乃强在北京家中畅谈往事。(李国庆 摄)

海水,华侨梦想开始的地方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

1926年,翁福林(翁乃强父亲)随兄漂洋过海到了印尼,在一家食品店打杂。他喜爱绘画和艺术,开过照相馆、广告公司和电影公司,是印尼华文报纸《生活报》初创时期的成员。

这样的环境,对翁乃强的成长产生了很深影响。

“照相馆里大相机推来推去,拍完,我会在后面看影像。看摄影师一弄一按,然后把照片冲印出来。没有客人时,我会摆弄镜头,常常被爸爸制止。”翁乃强提到,后来父亲看他真的喜欢,就请《生活报》的记者周昌平教他摄影。

  ▲3月20日,参观者在展厅内欣赏翁乃强的摄影作品。(李国庆 摄)

翁乃强会经常跟着周昌平出去,“他一开始还逗我,拿闪光灯闪我,吓我一跳。”说到此处,翁乃强会笑出声音。“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接触记者。”

海水,伴随着翁乃强父亲那一代人走出中国,辛勤打拼、创造美好生活的梦想;也伴随着父辈对于孩子回到中国,同样创造美好生活的希望。

翁乃强的两个哥哥分别于1949年、1950年从印尼回到中国。1951年,翁乃强带着父亲买的照相机、一辆凤头自行车,以及一些药品等坐上开往中国的轮船。

  ▲3月24日,印尼归侨摄影家翁乃强在家中介绍自己的摄影画册。(李国庆 摄)

他已经记不清轮船在海上航行多长时间,但他记得印尼工作人员(海关)询问其是否自愿到中国,是否知道一旦走出印尼有可能再也回不去;他记得当时轮船经过新加坡等港口,不让停靠;他也记得在广州的码头,迎接他们的是欢呼的人群,以及敲锣打鼓与歌唱的声音。

之后,翁乃强坐火车来到了北京。这也是他第一次看到天安门广场。“不是在电影里,而是出现在眼前,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非常高兴的事情。”

回到中国后,翁乃强进入育英中学就读。

就在最近,翁乃强收到现居住在美国93岁的周学瑾老师发来的视频。老师在视频中提及看到关于翁乃强新近的相关信息非常感动,也回忆起翁乃强上中学时的情景,很高兴他后来在绘画等领域取得很高成就。

翁乃强表示,那时与老师的关系非常亲近。对于“第一次”感受冬天的归侨来说,老师在棉被、棉衣等生活细节上给予诸多关心和照顾。“那时吃饭很简单,早上就是粥搭配一些腌咸菜,但精神上很愉快。”

因为喜爱画画,翁乃强参加了学校的板报设计等工作。正是在老师的建议下,他1954年进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学习,之后又考入中央美院,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

  ▲3月20日,参观者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展厅内欣赏翁乃强的摄影作品。(李国庆 摄)

记者视角下的大历史与小生活

1964年,翁乃强分配到《人民中国》杂志社从事美术摄影工作。正是从那时开始,翁乃强拿着相机与画笔,走到了中国的城市、乡村。

“我要记录什么,那就是我们生活的时代发生了什么。”翁乃强说,他拍照越来越着迷。

“我自己是华侨,我想拍华侨是如何生活的。”1972年,翁乃强在海南兴隆华侨农场,拍摄下归侨们在胡椒园劳作的照片,也记录下周全根(归侨)老人在为归侨青年传授培育胡椒苗技术的画面。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以后东南亚归侨落户海南,带回了胡椒、橡胶、咖啡等“礼物”。正是在归侨们的努力下,兴隆成为中国最早实现胡椒规模化种植的地区,也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

到海南岛之后,翁乃强被安排在宣传队,跟归侨青年生活在一起,结下来深厚友谊。他回忆说,青年开荒种橡胶,一大早起床去割胶,胶一点点流进器皿里。当时生活条件很艰苦,大家一起搭建木头房子居住,周围杂草丛生。

哪里有新闻,哪里有活动,翁乃强就会跑到哪里去拍摄。在他拍摄的作品中,能够看到他将相机定格在美国乒乓球运动员与清华大学教授交流,小提琴演奏大师耶胡迪·梅纽因访华,小泽征尔首次在中国指挥中央乐团等重要的历史时刻。

翁乃强提到1971年,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到北京,开展交流活动,此举对中美关系突破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誉为“小球推动大球”。

  ▲3月20日,翁乃强的摄影展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开幕。(李国庆 摄)

定格重要的历史时刻固然重要,翁乃强也将镜头对准一个个普通人的生活。“以前北方冬天吃菜比较困难,所以需要专门储存准备过冬食用的白菜。我将卖白菜的人,送菜的过程等拍摄下来。人们卖菜、搬菜、晾菜等生活景象被记录了下来。”

翁乃强表示,摄影记者真的是非常有意思的职业,可以用影像记录事件,记录生活,形象且直观。“一看照片,别人就知道梅纽因、小泽征尔长什么样。”

“当摄影记者最重要的是要实事求是,不强加于人,不弄虚作假,不为了效果而摆弄别人。而是自然地抓住有意思的瞬间。”翁乃强认为,这样的观点即使到今天依然适用。

离开印尼很多年后,翁乃强有机会再次回到那里,依然感觉亲切。时至今日,他保留着喝咖啡的习惯,印尼的酸菜汤、咖喱是他喜欢的味道。客厅中悬挂着三张翁乃强在巴厘岛采风的画作,为身着印尼传统服饰的女孩留下美好的瞬间。

有人形容翁乃强的作品是一座桥,连接着归国华侨与故土、历史与当下。近距离接触他,看着墙壁上他还未完成的画作,也能看到他对未来的期待,这份期待里有着属于华侨的深情,以及讲不完的故事。(完)

作者/凌云

责任编辑:向光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