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审美在小红书杀疯了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744019556967

看倦了罗马柱和皮沙发的年轻人,已经将南洋风带到自己家中。

2025年文昌南洋文化节迎来44国600余位侨胞的同时,年轻人正将南洋花砖砌入现代家居。这种源自19世纪华侨洋楼的水泥纹样,悄然跃升为社交平台的热门标签。

从博物馆的百年雕花婚床到网红店的藤编椅,防潮花砖的几何纹路与龟背竹的热带绿意,正在重构都市空间的美学语言。

  ▲泉州一处文创市集上,以“南洋花砖”为创意设计的文创产品颇受欢迎。(图片来自中新网)

花砖:几何纹样中的百年东西对话

花砖,是南洋风的灵魂。这种诞生于19世纪工艺美术运动的装饰物,曾一度盛行于地中海沿岸。因为其独特的纹理,许多人以为花砖为陶瓷制品,其实轻轻抚摸,可以感受到表面平整但不光滑的触感——花砖为水泥烧制而成,具有坚固耐磨、防潮防湿等特质,之后被殖民者带到了潮湿闷热的东南亚地区。

“19世纪末20世纪初,花砖由归国的南洋华侨运到国内,在家乡建筑西式洋楼别墅,由此开启了花砖风潮。”谈起南洋花砖的由来,菲律宾华侨蔡先生信手拈来。

美国人腓力普·威尔逊·毕(Rev.Philip Wilson Pitcher)在1910年成书的《厦门方志》中,描述了他所见的当时厦门士绅的住宅:“这些纯东方的家庭中没有地毯,只盛行花砖铺地。”

除了实用性,花砖更以艺术性见长。与色彩更加绚丽的西方花砖相比,岭南花砖的样式相对优雅、简约、清新,有的则把兰花、牡丹花乃至蝙蝠这种美好吉祥的象征融入进来,形成“遍地是福”的寓意。

在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欧阳仑看来,花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融合后的审美。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或写意、或见物,进入近现代后,建筑开始大量出现抽象的几何造型,花砖的图样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随着时代的变迁,花砖已经越来越少了,没想到年轻人把花砖的图案做成了冰箱贴、杯垫,既有回忆,也有创意。”蔡先生说。

  ▲2024年3月,海南琼海,“峇峇娘惹的世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峇峇娘惹文化展”展出的娘惹客厅场景吸引参观者。(图片来自中新社)

家具:极尽奢华的榫卯艺术

深受中国和印尼等东南亚风格影响的南洋风的家具,大多华美精致,尽显奢华,东方式样的各种木雕门、牌匾、灯笼、雕花屏风、龙凤柜、螺钿桌椅等,典雅且富丽。

欧式百叶窗、金属镂空花纹栏杆、西洋铜镜、玻璃水晶吊灯、彩绘玻璃窗、水晶器皿等结合了中国和欧洲元素的家具,与中国工匠在南洋当地打造的饰有中式、欧式图案的柚木家具共处一室。

“木料都是从海外运回来的,再请专门的匠人制作。”福建泉州的陈国瑞将父母结婚时的婚床捐赠给了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陈国瑞的父亲陈立佑曾频繁往来于印尼泗水和家乡之间,直到1948年归国定居。

在当时,这张用料讲究做工精美的婚床着实花了一番心思,不但选用了上等的红木、油漆,做工也十分精细,整张床既采用了传统的中式风格,又融入了西式风格,精致典雅中透着简约质朴。虽历经100多年的时间洗礼,整张眠床却愈发透亮,包浆感十足。

在华侨博物院,收藏着菲律宾侨胞杨淑芳捐赠的雕花髹漆旧式木床,这是她当年在家乡福建省石狮市仕林村出嫁时的嫁妆。整床雕梁画柱、檐牙高琢、金碧辉煌。床有20足,床顶至底足有30多层雕刻装饰,用镂雕、透雕、浮雕、线雕等技法,雕琢出各种花卉、鸟禽、人物和几何形图案,人物生动,花鸟艳丽,无一雷同。图案施以红漆、绿漆、紫漆等并描金。木床每层造型错落有致,自然连接。床四周装饰造型各异的镜子,床角装饰两个对称妆盒,床底四周装有抽屉。

  ▲2024年3月,海南琼海,“峇峇娘惹的世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峇峇娘惹文化展”展出的婚房场景吸引参观者。(图片来自中新社)

绿植:热带丛林如何住进钢筋水泥

最后来说说软装。南洋风少不了热带绿植的点缀,像海芋、散尾葵、蔓绿绒、龟背竹等大型植物都是不错的选择。钢筋水泥丛林里,一片芭蕉叶就是热带雨林的任意门。

南洋风格中,随处可见藤编家具的身影,这种家具在经过特殊的工艺上色、编织之后,除了好看,还具有一定的透气性,能为空间注入自然清爽的气息。

如今,南洋文化正以更轻盈的姿态跨越时空:既在百年花砖的纹路里流淌,也在中西合璧的家具榫卯间生长,更在藤影摇曳的绿意中舒展。当南洋风以全新的姿态回归当代生活,它不仅是华侨记忆的载体,也在悄然孕育着属于“Z世代”的东方美学。(完)

参考中新社、中新网、《广州日报》、“华舆”客户端等资料

责任编辑:向光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