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入境游升温让外语导游走俏

来源:参考消息网 1744331634000

在火爆的中国游热潮中,外语导游尤其是小语种导游供不应求现象,正成为令旅游行业“痛并快乐着”的焦点问题。越

参考消息网4月10日报道 在辽宁省博物馆,几位来自德国的游客被眼前的窑变红釉石榴尊深深吸引。作为他们的外语导游,隋玉伟将这件瓷器的年代、来历以及制作工艺细致地翻译给他们听,引得他们对古老的东方文化连连称赞。

随着中国不断放宽入境免签政策,各地多了不少外国游客新奇而兴奋的身影。在火爆的中国游热潮中,外语导游尤其是小语种导游供不应求现象,正成为令旅游行业“痛并快乐着”的焦点问题。越来越多中国景区、文博场馆希望借外语导游的专业与热情,向远道而来的外国游客生动讲述自身的独特魅力和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

▲3月6日,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雪后初霁,天子山、袁家界、黄石寨等景区同现云海雾凇日出美景,将张家界地貌风光装扮得更为迷人,让中外游客惊喜不已。图为外国游客与张家界美景合影。(图片来自中新社)

外语导游供不应求

隋玉伟是土生土长的沈阳人,对沈阳故宫、辽宁省博物馆等文博场所的古迹、文物如数家珍。从各类古建筑的风格特点,到古代王朝更替的经典故事,他都能用便于外国游客理解的方式娓娓道来。

从去年开始,做了17年外语导游的隋玉伟感觉忙了起来。“突然感觉自己有些分身乏术。最多的时候一周有六场外语讲解,咨询量也大幅增加。”隋玉伟说。

在数千里之外的云南,从事越南语导游工作多年的于涛也有同样感受。“经常一天有三四家旅行社找我带团,实在忙不过来。”他说,有时候上午刚在中越边境送完团,下午又得赶到昆明接新的团,有一段时间几乎每天都是连轴转。

中国旅行社协会导游专业委员会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约有66万持证导游,中文导游占比约91.6%,外语导游占比约8.4%。采访中记者发现,相比英语导游,小语种导游更加紧俏,成了旅游业内炙手可热的“稀缺人才”。

在上海,旅行社开始招聘“韩语地陪”业务人员,一些旅行社还与高校联系对接,吸引小语种专业的学生兼职导游。

在北京读研究生的胡广源专门为外籍游客提供私人定制的俄语导游服务。“俄语导游是比较稀缺的。有时候旺季旅行社需要的人多,找不到那么多专业导游,就会从在校学生中找。”胡广源说,现在每天他都能收到一两条导游业务咨询。

沈阳一家旅游公司负责人表示,为应对小语种外语导游短缺情况,公司一方面从其他单位借用有经验的导游,以解燃眉之急,另一方面和旅游类高校加强交流合作,计划招募、培养一批多语种导游。

中国旅行社协会导游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健表示,由于导游人才的培养周期较长,在今后三到五年内,小语种导游稀缺的问题仍会持续存在。

外语导游的紧俏也刺激越来越多“外行”转入入境旅游市场,一些前几年已经改行的导游,开始重返带团一线。

成都导游协会副会长王荣表示,过去几年,外语导游的工作密度不够大、接待量也不够多,外语导游改行做国际贸易、翻译或从事语言教育,是导游行业内的常态,人才流失明显。而在2024年,这些流失的人才大量回流,2025年外语导游的数量还将进一步增加。

“头回客”变成“回头客”

“一导难求”的背后,是中国入境游持续升温。2024年,超过2000万人次外国人免签入境,同比增长112%,其中通过单方面免签政策来华的总人次超339万,同比增长1200%。

春节期间,法国人阿尔诺从昆明登上中老铁路。他说:“这是我第一次在中国坐火车,检票井然有序,车上行李安置妥当,乘车体验十分舒适。”从成都入境的英国游客里奇和同伴来到云南,对当地风土人情赞不绝口:“这里食物美味,人们热心友善,一切都物超所值。我会推荐朋友们来中国。”

今年春节假期,沈阳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65%,主要客源地为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大连周水子边检站3月22日发布数据,今年以来,大连机场口岸外国人入境3.4万人次,同比增长49%,免签入境及240小时免签过境2.1万人次,占比63.6%。

在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赏花、踏青、乡村、露营、美食等主题游需求旺盛。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清明节假期三天,全国国内出游1.26亿人次,同比增长6.3%;国内出游总花费575.49亿元,同比增长6.7%。而各地旅游景点旺盛的人流中,也有更多外国面孔。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中国入境旅游发展报告2024-2025》表示,入境旅游已成为彰显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今年一季度,海外民众对来华航班和住宿的搜索量高于去年同期水平,未来一段时期,来华旅游需求将持续提升。

中国的独特魅力吸引外国游客从“头回客”变成“回头客”,一些外国游客开始“二刷”甚至“三刷”中国。“许多外国游客到沈阳出差后,很快又以游客的身份再次联系我,让我带他们去中国其他城市旅游。”隋玉伟说。

在西安唐乐宫餐厅,天南地北的外国游客齐聚一堂,享受美食和文化的盛宴。湖南张家界尤其受到韩国游客青睐,以至于在韩国流行这样一句话:“孝顺父母,就送他们去张家界旅游。”

在优兔、脸书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各国旅游博主拍摄的接地气“China Travel”视频动辄拥有几百万浏览量。追随外国游客的脚步,一个日新月异又充满人情味的中国映入视频浏览者眼帘。

日前,被中国网友亲切称为“甲亢哥”的美国知名网红“IShowSpeed”到上海、北京、成都、重庆等多个中国城市开展直播活动,把真实中国呈现给数千万海内外网友,受到广泛好评。安全、现代、安静、干净、好吃、热情、善良……这些外国博主视频里的高频词,让观众感受到一个更加立体可亲的中国形象。

伴随入境旅游政策红利进一步释放,多地还出台促进入境游发展政策,积极开展海外营销推广活动,争相打造外国游客入境游“首选地”。

广西壮族自治区印发《2025年入境旅游奖补实施方案》,对旅行社接待境外游客来桂、远程市场开拓等进行奖励,奖金最高达20万元。辽宁省大连市围绕“机制、政策、产品、服务、宣传”五大维度,发布十条入境旅游跃升计划举措,力争在2025年实现全年入境游客数量增长50%的目标。

3月25日,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司长李刚表示,商务部计划提升离境退税政策效果,将会同有关部门出台针对性政策措施,增加退税商店数量,优化退税服务,便利境外旅客在华购物,扩大入境消费。

让外国游客“不见外”

3月末,贵州省导游协会联合云南、广西、四川、重庆四省(区、市)导游协会,建立“黔滇桂川渝”外语导游人才互助合作机制,旨在通过区域协同破解人才短板。

随着中国入境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多地文旅部门和高校正加快培养多语种导游人才。成都市将联合成都外国语学院等在蓉高校,与入境游接待量大的旅行社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依据企业岗位需求定制培养方案,通过订单式培养,确保学生精通小语种,具备一专多能特质。

除了缓解“一导难求”问题,中国多地纷纷创新入境游服务举措,从支付便利化,到签证政策优化,再到让人工智能翻译成为“得力助手”,持续升级的服务措施让外国游客的“中国行”更加顺畅,老外来华更加“不见外”。

隋玉伟也看到新的机遇。他和朋友合伙开办外语导游培训班,目前已培训近300人次。“东北独特的冰雪旅游资源,加上哈尔滨亚冬会的影响力,正吸引更多外国游客来到东北。来了之后,老外们才发现东北好吃好玩,并非只有冰雪。”隋玉伟介绍,他们培训外语导游不仅教授语言,还加强历史文化的学习和应急处理能力的掌握,确保导游能提供高质量服务。

同时,多地文博场馆通过人工智能翻译等技术手段,提升对外籍人士的接待能力。浙江省博物馆提供英语和日语人工讲解服务,并在“云上浙博——智慧导览系统”配备汉语、英语、日语、韩语、阿拉伯语导览服务。陕西省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建设“境外游客融合服务平台”,实现24种语言、29种货币、39个国家和地区的门票预约服务。

从机场到博物馆、从大商场到特色小店,外籍来华人员便利支付场景也变得丰富起来。在沈阳方城文化旅游区,区域内设置了16家支付便利化服务示范网点,网点内的ATM自助机均已实现外卡取现功能,沈阳方城内可受理外卡的重点场景商户已有70余户。

目前,全国重点城市重点商户外卡受理覆盖率持续提升,北京市、江苏省超80%的重点商户可受理境外银行卡,深圳、广州重点区域境外银行卡受理覆盖率超90%。

为进一步优化外籍人士入境生活便利性,辽宁省持续在出入境业务办理、支付服务、交通出行、医疗教育、旅游观光、投资兴业等多个方面为在辽外籍人士提供便利举措。例如,沈阳积极打造“国际友好消费商圈”,通过刷卡、扫码和现金等多种方式进行支付,支持入境人士畅游畅买;沈阳市文旅局针对入境游旅客增多情况,积极出台措施提升服务水平,包括组织开展重点景区外语引导标识服务提升工作,优化重点景区护照、永久居留证等线上预约购票功能,开展外语导游人才培养等。

如今,外国游客的足迹正从中国传统热门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延伸。在云南腾冲,东南亚游客热衷体验非遗皮影戏制作;在福建泉州,阿拉伯游客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寻访古迹;江西景德镇的“陶艺研学”则吸引大批韩国青少年……正如一位西班牙游客在社交媒体的留言:“这里不只有熊猫和长城,还有无数等待被发现的故事——而越来越便利的服务,正让这些故事变得触手可及。”(完)

作者/王炳坤 丁非白 洪可润

责任编辑:唯佳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