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馆位于大阪世博会园区的核心位置,是本届世博会面积最大的外国自建馆之一,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
最近去日本旅游看什么?当然是世博会!
4月13日,2025年大阪·关西世博会(大阪世博会)正式开园。本届世博会以“构想焕发生机的未来社会”为主题,共有158个国家和地区及7个国际组织参展。
中国馆位于大阪世博会园区的核心位置,是本届世博会面积最大的外国自建馆之一,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中国馆内设有“天人合一”“绿水青山”“生生不息”三个展区,通过沉浸式的场景设计、互动性十足的体验装置,带领参观者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探索之旅。
中国馆里有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
▲4月13日,大阪世博会,参观者在中国馆内参观游览。(图片来自中新社)
从竹简到纹样,设计尽显中式浪漫
从外观看,中国馆建筑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参观者穿过前广场,步入眼帘的是绵延展开的简牍长卷,中国馆外立面,竹简肌理温润华美,以金、篆、隶、行、楷5种字体镌刻119句汉字诗词名篇,凝聚着东方智慧。进入场馆内,文字长河自天际倾泻而下,书简长卷的主题贯穿始终,并与现代展览建筑完美结合。层层递进的展示空间,恰似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从古代的辉煌成就,迈过近代的变革浪潮,迈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竹子,象征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高风亮节的品格,从古时的竹简到如今挺立的建筑轮廓,它承载着知识传承的重量;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或镌刻于建筑表面,或隐匿于细节装饰,无声诉说着古老故事。中国馆建筑概念方案总设计师崔愷表示,“竹简将竹子与文字完美融合,书卷造型更寓意着中国将以开放之姿,向世界展开文化交流的宏大篇章。”
此外,场馆内设有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大型多媒体动态影像《天人合一》,由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常沙娜创作,将传统纹样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重现《耕织图》《海错图》中的生态智慧。影像中还将敦煌飞天壁画与嫦娥六号月背采样画面同框,演绎“飞天揽月”的千年梦想。“‘天人合一’的展示图案,都取自我临摹的敦煌纹样,敦煌是中国的艺术宝库,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常沙娜说。
▲4月13日,大阪世博会,人形机器人在中国馆外向观众招手。(图片来自新华社)
AI孙悟空与机器人大使,中国科技闪耀大阪
“悟空,你好!”打招呼间,只见身穿西瓜裙、手拿金箍棒的“AI孙悟空”腾云驾雾现身于水墨云海中,以动画《大闹天宫》高还原声线说道:“俺老孙来也!”
这是4月13日,大阪世博会开园现场中国馆的场景。在人声鼎沸的会场,“AI孙悟空”能听清、听懂观众说的问题,生动还原孙悟空惟妙惟肖的动画角色形象和声线,以中、日、英三种语言与观众展开交流。这位精通三国语言的“数字大圣”,为全球游客提供幽默问答和智慧导览,成为中国馆唯一大模型展项,圈粉无数。
与此同时,人形机器人Walker C也在中国馆亮相,并担任中国馆首个具身智能“导览大使”。此次世博会期间,它将提供智能化的导览接待服务和全新的人机交互体验,为全球观众带来前沿科技互动体验。
据介绍,Walker C是一个身高163厘米、体重43公斤的人形机器人,全身有20个自由度,能以6公里/小时的速度稳定奔跑,并具备敏捷避障、稳健上下坡、抗冲击干扰等运动功能,可为展厅展馆和办公楼宇等商用服务场景提供迎宾接待、导览讲解、广告播报和互动娱乐等服务。
▲4月13日,大阪世博会,参观者在中国馆内参观嫦娥五号、嫦娥六号探测器采集的月球土壤样品。(图片来自中新社)
上天入地,中国馆还有38万公里外的“土特产”
除了AI技术、数字化科技,中国馆以“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为主题,还带来了“嫦娥五号”月壤样本、“蛟龙”号体验舱等顶尖科技成果。其中,月球正面与背面月壤展品,让38万公里外的星辰触手可及,这也是人类首次零距离对比展出月球正面与背面的月壤。
据中国贸促会介绍,正面月壤有约20亿年前的年轻玄武岩样本,将人类对月球火山活动历史的认知延长了8至10亿年;背面月壤作为月背的“第一道足迹”,封存着43亿年前的太阳系记忆,为月球演化研究补上关键拼图。中国贸促会表示,“38万公里的地月距离,是文明丈量宇宙的标尺,这些月壤是时光的信使,更是开启未来的钥匙。”
在中国馆“五洋遨游”展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为全场焦点,这个能下潜7000米的“深海巨兽”,不仅藏着中国海洋科技的硬核实力,还带着全球观众开启了一场炫酷的深海冒险。
“蛟龙号”深潜体验舱内更是科技感拉满,“载人深潜英雄”唐嘉陵下潜至7062米拍摄到的珍贵影像清晰可见,三面环绕的高清全景屏瞬间让观众身临其境:浅海区五彩珊瑚群在洋流中摇曳生姿,荧光鱼群穿梭其间;下潜到漆黑深邃的深渊热泉口,高温高压环境下独有的管状蠕虫、盲虾等极端生物群落在此“亮相”……配合模拟的深海音效和舱体的微震反馈,让人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
正如国际展览局秘书长迪米特里·开尔肯泽斯所说,“世界各地观众将在中国馆领略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古老智慧,见识现代中国科技创新成就和创意方案。”
参考央视新闻、光明网、《钱江晚报》、《无锡日报》等内容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