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整活的风筝,不配上潍坊的天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745226240597

“一根跨越山海的风筝线连起了中国与世界的天空。”

一年一度的“显眼包”大赏又来了。

4月19日,第42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开幕,小毛驴、瓜子、老头乐统统上天,无数形象各异、大小不一的风筝让人大开眼界,不少网友评价,“给潍坊一根线,它在天上给你全世界。 ”从木鸢到纸鸢再到风筝,这东西怎么越变越抽象?

风筝的前半生:当无人机还是木鸢的时候

风筝,古称“鹞”,北方称为“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木质风筝便出现了。据史书记载,墨家学说创始人墨子在鲁山(今山东潍坊境内)见鹞鹰翱翔于天空,深受启发,便“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这只木质鹞鹰,相传便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只风筝,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子的风筝材质,至东汉年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开始以纸制作风筝,称为“纸鸢”。

有意思的是,古人最初制作风筝,并非为了休闲娱乐,而是用于军事和通信。最著名的故事便是韩信利用纸鸢实施“四面楚歌”之计,事见赵昕撰写的《息灯鹞文》:“我闻淮阴巧制,事启汉邦,楚歌云上,或云子房,迹其原本,亦蠲、韨之所为。”大意是西楚霸王项羽被汉军围困在垓下九里山,韩信(或张良)使工匠制作了一面巨大的纸鸢,放飞至半空,有人在其上吹起楚歌,致使项羽麾下军心涣散。至于其材质,则选用了蠲和韨。“蠲”是指唐代贡纸之一的蠲纸,“韨”则是丝带。因为蠲纸在秦汉之交尚未出现,所以上述记载的真实性有待证实。

▲清代《升平乐事图册》中,孩童放飞蝙蝠风筝。(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北京日报客户端)

此外,《南史卷》中记载,五代南朝时期,大将侯景发动武装叛乱,将梁武帝萧衍围困于梁都建邺(今南京),内外断绝。梁武帝命人制作风筝,系求救信于其上,乘西北风施放风筝,通知驻军在太极殿外的太子简文赶快率兵驰援。明代时,军中在风筝上拴系炸弹,以四支导火线引燃,飞入敌营炸伤敌军——这种武器叫作“神火飞鸦”。

根据文献可知,早期对于纸鸢的记载,几乎都与军事相关,包括侦察刺探、测量距离、传递信息等用途,与现在大行其道的无人机颇为类似。

哨声一响,风筝出场

与纸鸢最初应用在军事领域不同,风筝主要是民间用来祈福和娱乐。至迟在唐代,江南各地在仲春之期,就已是“风鹞腾骧”碧空中。一方面,是祈求平安,另一方面则是比赛竞胜。严格来说,风筝和纸鸢并不是一回事。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放飞之际是否能发出响声。

通常公认的第一位风筝制作者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李邺。他曾在宫中制作纸鸢并加以改造,在鸢首加装了竹笛,也就是后世“风哨”的雏形。时至今日,江苏南通的风筝便承袭了这种设计,加装有风哨。此哨由哨面、哨筒构成。常见的哨面采用脆木块或竹片雕刻而成。哨筒分为两种,即管筒和球筒,发出的音调与音量各具特色。除了加装竹笛之外,还有人在纸鸢背部系上弓弦、丝绦。无论是竹笛,还是弦、绦,在迎乘风放飞之际,都会在发出阵阵鸣音,响彻碧空,故称“风筝”。

随着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与手工业的发展,纸鸢、风筝花样翻新,无论在款识、工艺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匠人们多选用寓意吉祥的龙、凤、蝴蝶、喜鹊等作为纹饰图案,取意龙凤呈祥、百蝶闹春、四喜临门等,表达出世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4月19日,山东潍坊,2025“春游齐鲁”服务消费季、第42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暨2025潍坊风筝嘉年华活动现场,万千风筝齐飞引游客观赏。(图片来自中新社)

值得一提的是,京制风筝历来被认为是“极尽工巧,有价值数金者,琉璃厂为市易之”,数量多达两百余种。在北京数以百计的款式中,民间最常见的风筝还要数“沙燕(儿)风筝”,亦称扎燕风筝、京燕风筝。

沙燕风筝的起源,据说与《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有关。曹雪芹对于风筝颇有研究,在充分总结各地匠人风筝制作技艺的基础之上,完成了《南鹞北鸢考工志》。相传他对风筝骨架进行了改进,采取硬膀与软翅相结合的设计:前者利于稳定,后者则能表现出燕子凌空之动态。这种硬膀、软翅兼具的风筝被他命名为“扎(膀)燕”,流传至今。后来许多工匠在制作此类风筝时会画上牡丹、仙鹤、喜鹊、蝙蝠、梅花、金鱼等各类吉祥纹饰,取意长寿富贵、福泽绵长、喜上眉梢、金玉满堂,不胜枚举。

现代的风筝皮肤,是蔡伦想不到的版本

近年来,大众对风筝的认知渐渐发生变化——风筝不只是具有娱乐功能的玩具,更成为兼具收藏和陈列价值的艺术品,人们对风筝艺术性的要求也更高。一些手工艺人在继承传统风筝造型、构图、色彩的同时,专门学习中国画、油画、设计等知识,并将其融入风筝图案创作,使风筝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当代审美。

此外,风筝骨架与面料的变化也尤为直观可感。传统风筝骨架最早为木制,后慢慢转用竹制。近些年,以重量轻、不易变形的塑料、碳纤维等材料作为骨架,使风筝更加轻巧耐用。传统风筝面料也渐渐从丝绸、宣纸,演变为化纤面料。化纤面料存在颜料附着力较差等问题,智慧的手工艺人便借助特殊胶水,使彩绘图案更牢固地附着在面料上,色彩也十分鲜艳。

  ▲2024年4月13日,山东潍坊,在2024潍坊风筝大赛比赛现场,各种形制的风筝“筝”奇斗艳,将天空装扮成风筝的海洋。(图片来自中新社)

“风筝不仅是简单的工艺品,更蕴含着精密的科学原理。”潍坊风筝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郭洪利介绍说,他尝试用计算流体力学优化传统升力结构,电脑建模精准计算碳纤维骨架的重量配比,制作出1:1还原的飞机风筝,“这是我为今年风筝会准备的‘秘密武器’”。

2019年,郭洪利为热门手游《王者荣耀》制作的“李元芳”风筝皮肤,一经上线参与人数就高达650多万,点击量过亿次。随后几年,郭洪利相继同恋与深空、梦幻新诛仙、武动乾坤、和平精英等游戏进行深度联名,让潍坊风筝迅速成为年轻人圈子里的“顶流”,频频登上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的热搜榜。“抓住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喜好,把年轻的生活和风筝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相结合,并通过传统的制作技艺展现出来,才能把潍坊风筝传播得更远。”郭洪利说。

四月的潍坊碧空如洗,来自中国、巴西、意大利等国家的风筝正在“筝”奇斗艳。正如来自孟加拉国的游客赛伊德所言:“一根跨越山海的风筝线连起了中国与世界的天空。”

参考中新社、《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客户端、《大众日报》等资料

责任编辑:江江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