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开前猜三次,什么让全人类发誓不忘?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745311824152

历史从来不是单向的时光胶囊,而是无数代人的共享云盘。

青铜的颤音撞开时空,2400年前的乐师在编钟上按下指纹;石碑替不会说话的武僧记下拳谱,千年光阴在青苔里层层包浆;郑和的船队把缘分刻进异国礁石,海风的咸涩至今未褪。

青铜会呼吸,石头会说话,海浪是永不泛黄的信纸。这些被铜锈、石纹与浪花加密的文明密码,刚刚被破译成全人类共享的《世界记忆名录》—— 中国的三组 “时光胶囊”,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解锁。

人类集体记忆的“终极硬盘”

人类用信纸对抗遗忘,用硬盘续写永恒,而世界记忆名录正在给所有文明办一张不会过期的存储卡。

世界记忆名录, 又称世界文献遗产或世界记忆遗产,是继“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启动的一个文献档案保护项目。

与“世界遗产名录”中宏伟的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现象不同,该名录主要收录具有世界意义的书籍、信件、绘图、乐谱、光盘、照片等,只要满足一定的文献价值,都有机会成为名录中的一员。

其目的是对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通过国际合作与使用最佳技术手段进行抢救,从而使人类的记忆更加完整。世界记忆名录每两年评选一次,每个国家申报项目不能超过两个。

目前,已有来自世界各大洲的348个项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文献可使用“世界记忆名录”标志。此标志可用于各种宣传品。它将大大提高该文献遗产的知名度及所在档案馆或图书馆的知名度。

世界记忆名录分为世界级、地区级和国家级三个级别。后两个名录主要收集具有地区和国家意义的文献遗产。中国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世界记忆国家名录的国家。截至目前,中国共有18项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从1997年入选的《传统音乐音响档案》,到《本草纲目》《黄帝内经》等著名文献作品,不断为世界输送历史的“记忆”。

▲2023年12月12日,观众参观湖北省博物馆展出的曾侯乙编钟。(图片来自中新社)

三位中国“新成员”保存着怎样的记忆?

随着《随州曾侯乙编钟》《少林寺碑碣(566—1990)》《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被列入“世界记忆”,至此,中国共有18项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印证着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文化瑰宝正在被世界记忆和珍视。

武汉东湖之畔,湖北省博物馆,被称为世界第一部有声“音乐教科书”的随州曾侯乙编钟在如织的游人之中静静陈列。65件编钟组成了一套完整的演奏乐器。编钟刻有3755字铭文,以声音和文字相互印证的方式,系统记载了先秦乐律学理论。青铜会呼吸,钟声是2400年前乐师留给世界的未读消息。

在郑州登封市嵩山少室山麓,现存499通的少林寺碑碣(566-1990),以石碑、塔、柱等为主要载体,尺寸大小与表现形式多元参差,呈现出1424年较为完整连贯的石刻历史文献序列,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既见证了历朝历代少林寺的形成与发展,也真实记录了中国与印度、日本、韩国、蒙古国等国家之间的文明交流与互鉴进程。

目光移向海外。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是600多年前由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时所立。其上记载郑和船队在此巡礼圣迹、布施香礼的碑文,至今仍清晰可见,常有游客在此驻足欣赏,感受穿越悠悠历史的友好刻印。

“这三项文献档案,进一步体现出中国文献遗产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北京大学教授陈少峰认为,这些档案是中华文明的“记忆琥珀”,也在为全人类延续共同的“世界记忆”。

▲2024年10月19日,少林武僧展示少林拳。(图片来自中新社)

传承千年文脉,共襄文化盛宴

此次入选,“被看见”的不仅是中国的文献遗产和共同记忆,更是中国千年的历史文脉传承,盛邀世界人民共襄中国文化盛宴,共同探讨文明对话的永恒密码。

《少林寺碑碣(566—1990)》及《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都反映着历史上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少林的梅花桩曾扎进日本遣唐使的草鞋底,郑和的墨迹在锡兰礁石上长成了珊瑚——这些记忆的树根,早在地球村概念出现前就已在地下悄然相连。 

“文化交流合作是国与国建立合作关系的最坚实基础。”斯里兰卡外交、外国就业与旅游部副部长鲁万·拉纳辛哈表示,此次申报成功是两国文化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有力提醒着我们,两国拥有着相同的记忆、相通的历史,这是维系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

纵向看,这些宝贵“记忆”是古人与今人共有的记忆。无论是口口相传、结绳记事,还是文字在木石纸张的刻印,抑或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于虚拟空间,都让我们能随时随地回溯过去、感知历史,与古人“同处一片天空下”。横向看,它具有跨越国家、地域、种族的情感共鸣,赋予人们共同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成为命运共同体凝聚与延续的关键。

历史从来不是单向的时光胶囊,而是无数代人的共享云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世界记忆”用一份份档案、一张张资料、一块块碑石记录和回答了亘古至今的人类疑问,铸造了人类的集体记忆情感。(完)

参考新华社、浙江日报、光明网等

责任编辑:静静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